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李建春:儒雅气质君子修养

2013年08月04日 10:30:1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与书法相伴多年,从中求知得识,始有艺术生活的体验和认知;从中寻理察机,始有文化内蕴的领略和感悟;从中寄意言情,才有审美的享受与生命的充实。而与书法人的交往,相互间的砥砺与交流更可使人奋进和获益。和建春先生结识,确使我看到并进一步懂得了一个人应有的品德、志向、胸怀、学识与艺术的良知。

评价建春,可以说他仍不失曾在军旅生活中铸就的刚毅坚实的风度气质;兼之他身上那种浓郁的君子应有的修养色彩,让人看到的是严谨端正、沉实朴茂。议论他,我以为用“真”、“正”、“诚”、“厚”、“善”的语言来表达不足为过。

古人论书,尝以人拟之。将人的性格、学识、修养、经历作为审美取向的构建基础,并将书法美的理念人格化或物态化:朴茂、凝重、简约、雄厚、典雅、稚拙、欹正、动静、虚实、韵律、神采、意境等形容词汇所蕴含的哲学意义,无不渗透着东方人对书法艺术的偏重,也无不显露着它的严肃与高贵。

建春喜书,其爱尚古。他对钟鼎、小篆及清际篆书的探索与追寻,正是他对生活深刻理解的缩影。从建春的崇古尚古之情而生发的他特有的审美取向乃至矢志不移的追寻之举,足可窥知其尚朴、求实及性真情笃的真本色。

取法乎上,是艺术的不二法则之一。致力于古体文字的学习研究,并将其书写为“活”化的线条艺术符号,既需要胆量,又需要知识。取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容易被误以为“搬”或“破”。而“取”的关键是理念、原则、规律、方法与共性手段。既非“搬”也非“破”。这一点,在建春的眼中,当非常清晰。看他的书作,峻爽、率真、尚朴,是他人格的外化与对艺术美的理想的彰显。而他的笔下充满自信,轻松不乏凝重,率真不失精微。敢于铸意于笔墨,使气质修养洋溢于纸上,并使点线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活力,让人看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层体验和听到了美妙的与古人交会的清响。

读建春的字,无论金文、石鼓、小篆,亦或不同风格类型,基本精神体貌可以用“静”与“端”形容。他的作品取法涉猎广,上溯商周秦汉,下迄清今,无论以何法、何体、何类、何时为范,在他的笔墨中,或精微、或端严、或率真、或沉郁、或稚朴,尽显气定神闲不激不历之范。其风规可谓远矣。

在手法上,他博取诸家之长,丰富而不落俗套,自我而不越准绳。尤于笔墨之间变铸刻之工拙为点画之灵性,写出了书法的“韵”。此习古不泥古,变古不失古的古今理、法、意的相合,正是当今书法艺术的精神所在。

建春的艺术实践,有着他突出的特点。爱读书、善思考、细探究是他的一惯方法;写文章、作诗歌、搞研究是他的求艺功课。他不同于一般问津书法的人,将技法作为唯一的修炼课目,而是将艺术建立在文化、学问、科学、哲理之下,这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他做到了并遵守了,自觉地恪守了与古代血脉相承的实践方法和原则。

艺术之则、艺术之理、艺术之为,无不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体现,他的特性是纯粹与无尘的。真正理解艺术的人,无不在对艺术的探索追寻中深谙于此,无不在长期的实践中让灵魂得到净化,让心灵得到滋养。对艺术的问津与锲而不舍,无不令人在欣赏感受美的同时,先让自己受益,否则实践者的作品就难以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辉,就难以称美,也就不能称“真”,更无缘言“善”。这是艺术的严肃性、科学性与文化性所决定的。

看建春的书作与读的他诗文,就不难让我们想到这些。

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无论对谁,都是没有止境的。能从艺术的真与纯,博与厚,源与流,理与法,意与神等方面着手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彼岸走去,这不仅对建春先生,对我以及所有执着于艺术的人而言,都将是一成不变的原则。

愿以此言与建春共勉。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