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也谈学术性收藏
对收藏艺术品而言,大多数人都是用钱去买回来的,但买回来的不仅仅是钱的价格多少,更是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也只有认识到艺术的价值,才谈得上艺术品收藏的意义。看今天艺术品市场,一些伪劣、商品画却充斥和占领着艺术市场主流地位。为了收藏者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还是很有必要再说说学术性收藏。
首先具体分析,“伪艺术”就是指假画和赝品。一些所谓大名头画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的作品可以说市场上95%以上都是假作。如前段时期披露的徐悲鸿《裸女》假画事件,其长子徐伯阳竟然指认这幅根本与徐悲鸿没有任何关系的画作是其父徐悲鸿画其母亲蒋碧薇的裸体画,并与伪作合影和在背面题字:“此幅油画《裸女》确系先父徐悲鸿之真迹,先父早期作品,为母亲保留之遗作”。为了一点“鉴定”费,连自己亲生母亲都胡认了,实际上这就是欺诈,荒唐之极。古代书画板块更是乱象丛生,如乾隆《石渠宝笈》着录的作品原本都有大量假画,再加上后人造的假,现在一些人又编出许多什么“皇家收藏”、海外回流的故事,诱骗投资者上当。当年乾隆先收到元代黄公望的一卷《富春山居图》赝品,以为是真迹,大加赞赏,在画上长短诗文识跋达五十六则。后来当真的那卷进宫后,他碍于自己皇帝的面子,就指真迹为假作了。真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所以像《石渠宝笈》这类缺乏可信度的着录,把它作为古代书画收藏的经典标准,只能造成“伪艺术”的泛滥,而真真切切误导子孙了,也造成了现在古书画市场的混乱。
还有“劣艺术”,就是那些够不上有艺术价值的商品画、应酬画。现在更有些流水线生产的程式化、模式化的商品画,雷同题材、雷同技术,这些自己克隆自己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又何在?所以,当代中国画界存在的什么“虎王”、“猫王”、“牡丹王”、“梅花王”等画家和作品,他们本身就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就是一个作坊式画匠的称谓,这种自封就是无知,其作品也无艺术价值可言。陈逸飞就是在油画市场中典型的商品画画家。为什么?因为在陈逸飞的作品中,从思考方式、绘画语言、表现技术都是沿袭了西方三百年前的绘画成果,并且有严重的他人代笔行为。虽然他所描绘的内容和以前有所不同,但这不能作为艺术创新的理由,因为他在艺术思想上没有创新和启发。
还有一些所谓的当代艺术,什么“四大金刚”等,从技法形式上抄袭西方,在内容表现上丑化我们民族形象,有的还打着工作室的幌子,实际是由他人代笔制作的作品,这些丑态和血腥图像都毫无艺术价值,他们是典型的由市场短期炒作起来的画家,最后接单的人一定是傻瓜。这些作品在今后的拍卖市场上也是垃圾,价格也会大幅下跌,若干年后一定会被艺术市场抛弃。
没有艺术思想的独立创新精神,其艺术价值等于零。现在一些平庸的画家,绘画行为靠的是吃着老祖宗创造的“老本”反复临摹制作,跪在古人面前已经站不起来了,没有自己的艺术创新精神,还打着继承传统旗号来炫耀自己。我们收藏者要认识和学习怎样才是真正的艺术创造,要明白能够成为今天传统的,也是历史上的艺术大家当年艺术创新的成果。现在一些所谓“古意盎然”的作品,实际就是些摹古的商品画,毫无艺术价值可言。我们对艺术创作一贯提倡的是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但不是套着中式外衣就称得上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现在那些画家摹古而不出新,光吃老本没完没了,中国文化精神就被这些打着继承传统的旗号歪曲了。如果现在还收藏那些单纯靠“功夫活好”、“技术活好”而毫无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品,或想象商品画匠能成为“大师”,是对真正艺术家的不公平,也谈不上促进艺术的发展。随着国内艺术品收藏水平的提高,画廊、拍卖行、收藏或投资者不要太过追求功利目的,多担当起文化道义,会慢慢认识到对过去一些画家的地位是不能盖棺定论的。在这个审美混乱,甚至美丑颠倒的艺术品市场,如果我们对艺术创造的理解再糊涂、再麻木下去,就谈不上文化的振兴,更是文化倒退。
我们提倡学术性收藏,就是让收藏者或投资者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什么样的画家能称得上“艺术家”,什么样的作品是真正的艺术创造,从而收藏或投资到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不能被“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金钱左右艺术”“我不懂艺术我就有钱”这些无知猖狂言论误导和欺骗,甚至被真假不分的概念炒作所迷惑。又如一些在各地文交所上市的作品,就是没有真品依据和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也就是“伪”“劣”作品为主打,随意拉高价格,蒙骗广大对艺术缺乏认知的散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