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夹生菜和夹生书法

2013年07月25日 10:39:4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饭做得半生不熟,叫夹生饭,是不好吃的。做菜也一样,夹生菜一样不好吃。不过科学发展告诉我们某些夹生菜好吃了,它可以保留很多营养成分,还能留住食物的原本滋味。

艺术也象做菜,也有火候和生熟的说道,当然也有夹生艺术。夹生艺术和夹生菜一样,保留了多种微量元素,还有原汁原味的气息。品尝之余,意犹未尽。 

有这样一本字帖叫《龙藏寺碑》,就是一本夹生字帖,这本字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夹生的字体,一盆夹生的书法佳肴。

这个碑立于隋代,隋代的时期很短,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生米都还没煮成熟饭呢,就砸锅拆灶灭亡了,所以是个典型的夹生朝代。夹生的朝代一定有夹生的时代精神,也有夹生的艺术品,这个碑就是。

从书法字体发展的脉络来看,隋代是承前启后的时代,是从隶楷、魏碑渐变为初唐瘦劲风格楷书的过度期,这个时候的书体变化多端,难以捉摸,既有魏碑的残留特色,也有唐代楷书初开的风气,甚至还能发现一些隶书和更远的书体迹象。研究隋代的书法,可以朝上追溯也可以往下探索,会遇到很多多姿多彩的问题,可以有很多养分收获。吃夹生菜的好处就在这里体现了。

看结体,《龙藏寺碑》的书写者似乎在努力适应着楷书的变化潮流,渐渐摆脱魏碑俊俏倚侧,不走对称安定路线,依靠点画顾盼生姿,穿插相承,视觉均衡的结体方法,向初唐楷书结体端庄平稳,肃穆娴静的形态变化着,靠拢着。可是很无奈,毕竟作者是生在一个夹生的时代,他所受的书法教育也许更多的是魏碑的风格。看看整个碑文,字体的结构上无处不透露出魏碑的气息,甚至还有些隶书的特色时不时闪现在字里行间。很多字的结构气息还是很灵动,有着魏晋六朝书体特有的恣肆潇洒,不拘一格的感觉,变化多端,很难把握,用临习唐代楷书的方法去理解和把握它的结构,是很难的。夹生菜必需夹生吃,只有上追魏晋书法直至汉代隶书,一个圈子下来,才能驾轻就熟地临习它。

论笔法,更是有着无穷变化。读帖的时候仔细品味其中的笔法,那犹如是得到了一本高深的武功秘籍,没有一定的基础和悟性,是很难得道的。和结构一样,笔法也是处处夹生。有魏碑系统斩钉截铁的方折,也有隶书笔画的温和娴雅。好端端的一横,起笔会是魏碑的方折,收笔却突然变化为章草的小尾巴。这不是普遍用笔,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你根本不知道横的收笔会有哪些变化。这个夹生程度很难把控。还有看着一横结束了,可又感觉到书写者的犹豫不决,到底是用初唐楷书的笔法结束呢?还是用魏碑?还是用章草,还是用隶书?果不其然,笔尖一挑,变化出一个隶书的波画……和写横一样,其他的笔画用笔也是变化难测,出招诡异。

仔细分析结体和用笔,可以肯定的是,这完全是一个夹生的朝代,一个夹生的书写者,留给我们书法爱好者一本夹生的字帖。结构它并不成熟,但是它多姿多彩,用笔它并不规矩,但是它随心所欲。学习这本夹生的字帖和尝尝夹生菜一样,养分丰富,味道鲜美。

《龙藏寺碑》以它的夹生展现了它钻石一样多面的艺术特色,从书法角度讲,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它在书法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可惜的是唐代以前很多民间碑刻都没有书写者和镌刻者的姓名,更有可能是同一个人。很多民间艺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可他们是夹生的,他们很少和人大谈所谓的艺术,对艺术信条不太了解更不是过分虔诚,甚至诚惶诚恐,他们的艺术却是最自然最富养分的最多姿多彩的,七分熟、八分熟……都在他们的随意心情,不经意的创造!

也有一些有文化的古代沙龙艺术家很早就意识到艺术创作上“生”的问题,这不是技巧的生,是心灵是感觉的生。太熟了,也就没有思想,容易堕落到圆滑,程式化,匠气了。技巧的生,拙劣,不善于运用,那更是谈不上表现什么,传达什么了。所谓“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告诉我们生的境界,夹生在艺术上是一种高级的境界,是一个临界点,也是最高点。过了这个点,一边是圆熟,一边是懵懂,啥都不是了。看看隋代以前的魏晋六朝,到处是粗制滥造的时刻造像,错字别字一大堆,很多字都是直接用刀刻了,笔法全无,结构更是为了屈就刀刃变得呆板痴钝。再看看初唐楷书,最后发展到颜真卿、柳公权他们,为了歌功颂德,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态书写每一块碑文,用笔已经程式化到了极点了,还好那时候是毛笔时代,没有排笔,要不就要写美术字体了。

接触这本字帖很久了,断断续续临习了5-6年。至今还是觉得无法把握,难得其神。这几年人越发成熟了,心却变得浮躁了,偶尔打开这字帖,更是感觉眼冒金星,乱花迷眼。曾想,人在刚工作的那几年夹生期,心是多么静阿!那时候面对这本充满了动态变化的字帖何曾有乱花迷眼的状态?

看来心还是要夹生些,才能好好品尝夹生菜,探索夹生艺术。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