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门第说美术评论
评论不是结论,需要不同的声音、角度与智慧。一般的评论如此,美术评论也如此。
如今的美术界可谓百花争艳,本土和舶来的、传统和现代的、写意和写实的,可谓形式百变、各有千秋。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与精神层次的提升,对美术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要求美术评论者有宽广的视界和包容的胸怀,在理性、公正、真实的批评前提下,创作出适合大众审美情趣的评论。从这一点来看,非专业报刊上的评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美术界有些人颇喜欢讲体制的内外。其实就学术而言,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应该有一种破门而入的气概。“破”就是打破和批判,“门”就是门派和门类。我们应打破门派、流派、体制等观念,与时俱进、不拘一格地看待各种美术评论。
首先,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者多属于文艺圈或相关领域,如知名的作家、职业画家、学校美术教师等。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并不意味着不专业或是格调不高。比如,在《文汇报》《东方早报》《中国文化报》等刊物上,就能常常读到立意鲜明、角度新颖、文字清新的美术评论,给读者较为深刻的启发。
其次,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面向的是大众,必须要适合其口味。由于受众群体的审美层次、艺术素养差异不均,专业报刊上刊登的学术性强的评论不一定能够让大众欣然接受。而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因其形式活泼、文风各异,正好可以弥补专业报刊的不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曾说:“美术评论的受众有美术家,也有大众。对于大众,美术批评家像导游。对于美术家,美术批评家像诤友。”由于发行面不同等原因,众多的非专业报刊反倒更容易被大众接触到,影响力也更为宽泛。
再次,非专业报刊是具有争议的美术现象、事件的交锋前沿。这里说的“交锋”,不是指专业报刊上理论家们的艺术论辩,而是指社会上一些颇具争议的时尚、前卫艺术以及一些准美术概念,如上世纪后期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当下的视觉文化、策展收藏等。当然,有些交锋并不排除是出于某种目的的炒作。正如艺术理论家何怀硕所言:“面对当代艺术的异化,加上商业化,艺术批评无可施其技。”为避免评论向这种不好的苗头发展,上海已设立“文艺评论专项基金”,防止美术评论沦为产品促销的文宣广告。
最后,非专业报刊的美术评论汲取了美术行业内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艺术审美、艺术创作是自由的,美术评论也是自由的,各种非专业美术报刊会根据自身的定位选用评论。比如,《文汇报》偏重时效性、地域性、大众性。显然,艺术有着自身的规律性,评论者要尊重艺术的规律与共识,要有一定的审美标准,而某些标准得益于专业美术理论家的贡献。薛永年曾指出:“任何人都可以批评美术作品,但美术批评家的批评不能没有专业的学术性做依托。”也就是说,优秀的美术评论应该经得起专业的学术论证。所幸,非专业报刊上的许多美术评论观点都应用了美术界一些专业理论作为支撑,同时采用了适合大众阅读的审美标准与文风,向上可当“诤友”,向下可为“导游”。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下的美术评论格局,除了有专业与非专业报刊之分,还有网络、微评等新媒介正蓄势待发。中国的美术评论要发展,社会各方面要抛开定势思维和门第观念,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奉献的氛围,以开创当代美术评论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