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家、画家集于一身绝非梦想
薛军
俗话说得好:“善画者不论,善论者不画。”这说明画家、理论家在众多人心目中是两种相对独立、有着不同分工和不同社会价值的职业。一般人的印象是:画家的理论往往是自发的、体悟式的、不系统的、缺乏理性思辨的只言片语;而理论家作画,则技术语言不纯熟,绘画技巧单一,眼高手低,不善于驾驭大题材、大篇幅画作,仅仅能画一些看似精巧的小品画而已。画家的理论虽是感性认识,但大多是画家自身的心得体会,实践性强,因而深受画家同行和习画者的欢迎和喜爱。理论家的理论高屋建瓴,对于绘画的本体、艺术创作及其发展规律能作出深刻的论述与本质的揭示,往往能让业界振聋发聩、耳目一新,引起极大关注。
倘若顺着这样的思维逻辑,便会陷入“妇女拉家常”的模式,去讨论画家理论的缺陷与理论家画作的不足。这样简单地把两者对立,虽然指向性强,但会陷入就事论事的讨论之中。当然,笔者并不反对有识之士就这样的话题进行有益的论述。也许有人会说:“随着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各行各业技术性会越来越强,而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这话不错。但这仅仅是针对普通性工作和普遍性问题而言;而对于科学、艺术等学术性极强的高难度领域,还是需要诞生高端复合型人才。
卓越的理论家或优秀的画家都是对艺术很有感觉,且悟性超常之人。只是对理论家来讲,平时不仅要多读书、勤思考,还要抽出时间去临摹、去写生,用一定的时间去实践、去创作。而作为画家,多写生、勤创作是必须的,同时还须将自己没有创作欲望的时间拿出来分析、归纳、提炼更有艺术价值、能够揭示创作规律、有利于中国画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样有实践又有理论,反过来有益于艺术水平的提升,对于画家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有人会说:“不管是画家,还是理论家,如果那样的话就忙不过来了。再说,既想成为优秀的画家,又想成为理论家,太难了。”平心而论,我们的画家真是忙得没有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吗?否!无论多么优秀的画家,并不是从一大早起床一直画到很晚,忙得不可开交。更为重要的是,画家是创作,不是制作,是需要进行情绪酝酿、构思等过程的,不是拿着毛笔一天到晚都在画画。而理论家画画,既是实践,又是休息放松,更是一种情绪的调节和劳逸结合,若运用恰当,调节合理,更能相得益彰,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是对人生价值的有效利用和挖掘。要想干好一件事,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卓越人才,谁不难?如今,做个白领不难吗?大学生找个工作不难吗?说到难,但凡踏踏实实做事的人,都难!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难道不是吗?“天桥的把式”终究难逃被众人不屑的悲惨命运;仅仅靠笔墨技巧而哗众取宠的画匠,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是站不住脚的。高端复合型画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应是有志向的艺术家的毕生追求。同理,有志向的理论家也是不能一条腿走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