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中国艺术基金进与退

2013年07月15日 11:43:0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一种金融产品,人们对于基金已经不再陌生。但是艺术基金却仍然保持着它的神秘性,大多数人不知其为何物。事实上,艺术基金与其他金融、房地产类基金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它是艺术品金融化的产物(当然社会上也存在着大量公益类艺术基金或政府的文化艺术基金,但本文主要谈及的是获利型艺术基金)。只是由于艺术品行业运转、盈利模式的特殊性,以及信息不透明,艺术品基金才显得有些特殊。总的来说艺术基金就是将一些投资人的资金汇集起来,由银行或基金托管,再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和运作,投资艺术品市场。投资者按照事前约定好的收益比率与年份回收资金和利润,而基金管理者则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或者从投资收益中进行分成。

研究艺术基金在中国的历史,我们往往把2011年称为中国艺术基金的元年。由于股票市场低迷,房地产投资又受到政府严厉控制。大量的资金找不到去处,艺术基金模式的出现以及艺术市场前几年的发展,让这些资金看到了机会。到了2011年,忽然之间原本只有几千万规模的艺术基金市场增长到了50多亿元。根据《投资有道》杂志社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11年中国最大规模的艺术基金为北京艺融民生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资金量达到10亿元。而国内近30家艺术品公司发行了超过70个艺术品基金,基金规模总计57.7亿元。而基金主要类型为信托型基金如民生银行发行的“非凡计划——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以及少部分有限合伙基金。

不过运营艺术基金并不只是简单地募集来资金就好,由于艺术市场运行规律的特殊性,很多进场的艺术基金面临着先天的劣势。

首先进入艺术基金市场大部分资金都是掌控在不懂艺术的金融或者商业人士手中,他们的进入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利,但却不怎么了解艺术市场的规律。他们仍然按照在金融或其他领域的经验来运营艺术基金,很多基金的回报年份较短:以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作为运作周期。一方面其“短、平、快”的运作模式,将本来已经不合理的中国艺术市场推向了更不合理的深渊;另一方面,由于艺术品流动性差,很多作品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兑现,也导致很多基金到期无法退出,只能延期或者募集新基金偿还。

而对于学术机制在艺术市场中扮演角色的作用,很多艺术基金的管理者们并没有清醒认识。因为决定艺术品与艺术家在未来增值可能性的最重要原因,除了资本外,还由其在学术架构以及艺术史中的地位所决定。只有好的作品,被众人认可的作品,它的基础才会雄厚,它的潜在购买者才会广泛,它在未来的增长才会更有保障。

人脉也是艺术市场中的重要资源,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很多新入场的基金管理者对于艺术圈并不熟悉,他们获得市场的情报相对滞后,与艺术家的关系也普遍不够深入。这导致在购买作品时,一方面他们往往买到的作品价格偏高,另一方面也会被艺术圈内的各种陷阱所诱惑,购买到假货或者买到远远高于其实际价格或者又无法继续转售的作品。

2012年以来中国艺术市场的冬天,让人们对艺术基金的前程感到更为担忧。因为据统计,2013年是中国艺术品基金退出年,国内艺术品基金将有29款产品在2013年面临兑付期,总涉资26.42亿元人民币。成交量的下滑与艺术市场的低迷状态,会使得今年艺术基金的退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当然,艺术基金的模式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新事物的传播在初期大多会遭遇困境,随着更多专业人士的加入以及对此前经验的总结,中国的艺术基金市场也开始逐渐成熟。而大量的艺术基金的建立,一方面将其他领域的资金带入艺术市场,对艺术的社会基础影响的扩大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们也给艺术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思想与操作知识。为了方便投资与管理,很多新成立的基金引进了各种指数、市场分析模式、涨跌区间量化标准等等。这对艺术市场进一步金融化、规范化起到了推进。相信艺术基金作为一种机构或者合伙投资手段,在未来仍然是帮助艺术扩大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是它的过程与效率的高低,却仍然要看具体执行人对艺术行业的全面认识以及操作手段的合理。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