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文化行业古已有之,但文化产业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最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文化产业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是以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为基础条件。科学技术使文化产品实现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尤其是大众文化是以市场化和商业化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支配力量,以大批量复制和拷贝作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以高效、快捷、广泛的传播为其获得活力和产生效益的基本形式的。因此,大众文化的发展必然刺激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高科技的结合,造就了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与市场经济结合,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耗能少、生产工艺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已把文化产业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首推美国。美国政界人士说,现在“美国最大的出口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美国文化。”比如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其产品覆盖全球市场,1998年一部《泰坦尼克号》的票房收入,最乐观的统计称达20亿美元,而1999年我国国内的电影票房总收入不过8?保狄谠?人民币,刚刚超过一亿美元。又如美国的MBA职业篮球赛,年利润大约650亿美元,吸引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眼球。有一项统计常被人们引用,即是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超过航空航天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也就是说,如今最能代表美国出口竞争实力的,不是波音机、不是“阿帕奇”和F117,而是美国大片。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引导人、熏陶人、规范人的教育功能;二是适应人、拓展人、满足人的服务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物化产品和服务存在着非商品化和商品化两种形态,存在着意识形态和一般商品两种属性。两种形态、两种属性决定着文化价值实现的特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影响人们世界观的形成,提高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审美水平、认识水平和研究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决定着文化产品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为此,文化功能放大,首先要求文化发展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人的作用,产生更佳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求更多地服务人,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把人们的文化需求变为文化消费,通过生产、交换、消费来得到价值补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再生产的循环。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确立文化商品意识、文化经营的产业理念,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都市文化,建设文化大市的突破口。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加入WTO后,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将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在WTO规则框架下的大范围和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按中国政府承诺的时间表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这里既有机遇,更有挑战。加入WTO后,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传媒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思想多元化的趋势,必然会对我国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政策带来重大的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如影片的输入,既在渗透我们意识形态,还掏空我们的腰包。国外的一些资产阶级政客甚至公开叫嚣:在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最终起作用的是思想、是文化,而不是武器。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更是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渗透,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需要。如何着眼于新的形势和变化,坚持贯彻“积极防御,加快发展”的方针;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重要对策和根本出路就在于通过文化创新,尽快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要发挥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传统文化,创造经济效益,根本出路是做大做强,使我们的文化更为精致,更具吸引力,扩大覆盖面。而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向市场,实现文化产业化。因此,文化产业化是大势所趋势,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