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不能生活在彼时彼处
2013年05月11日 12:56:1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9月11日上午,“对话与共振———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举行了开幕后的首场学术沙龙,讨论的主题是“当代大众艺术消费的美学定位”。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更值得收藏?为什么很多当代艺术令人看不懂?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杭春晓和王端廷,与各媒体以及在场的艺术爱好者们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
问题一: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王端廷:艺术史是一个考古的切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艺术品收藏领域,但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却并不相同,王端廷认为,文学艺术应该反映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但对比之下,这类作品还不够多。“比如国画,我们会发现,虽然很多艺术家生活在这个时代,但其艺术观念和思想却生活在彼时彼地,生活在别处。他们生活在都市中,却不把我们生活的空间和都市作为表现对象,反而会特意去乡下写生,并不是说这个不好,而是说他的空间和城市生活是格格不入的,这就会造成与城市文明的隔阂,这是一种精神的分离。”
王端廷认为,从艺术的角度,看生活中的所有一切,无非是两个问题,即画什么和怎么画。“画什么是艺术的主题,每个时代有特有的主题。‘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关注了则成为时代的代表,留在艺术史中,所以说艺术史是一个考古的切面;至于怎么画的问题,艺术语言也是不断进化的,到当代艺术也是一样,西方传统的油画,已经在西方划归民俗文化的范畴,尽管学艺术的学生也在学,但已经不是现今艺术成就的主要代表,所以这样一些行为创作变成了民俗文化的内容,我想我们的国画可能也有类似的成为民俗文化的特征,而不会再成为时代艺术的代表。”
问题二:艺术为何是一场私奔?
杭春晓:它是对习以为常的判断经验的私奔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如果以一个词来描绘,杭春晓选择的词是“混搭”。他认为,不仅仅是绘画方式,也包括我们时代的艺术消费特点,都是这样一个阶段和过程。
“我们需要知道,看到的行为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艺术就是对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重新审视和反思,打破我们看到的结果,提供另外一种看到的东西。”所以杭春晓把艺术比喻为一场私奔,认为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经验的私奔。
“如过去的文人以书画艺术作为自己在世俗生活中营造的一种非世俗的经验,由此达到其精神补偿;但今天的时代不同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信息的碎片化,比如微博,人们缺乏把长期的信息回溯的能力,于是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艺术形式就不那么简单了,不以原来的简单的形式达到与生活的真正的私奔。即使传统具有这样的气质,但如今的人怎么触摸传统的质地感?传统绘画中的质地感如今几人能够达到?如果达不到,则沦入一种民俗形态中。”
杭春晓说,如今时代是与传统之间存在鸿沟的,即使不输入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而大众与传统之间也是有一条鸿沟,所以我们今天处于文化的孤岛,既不甘心在西方的文化尺度下,同时也无法回到传统的体验与经验的方式,孤立在这个时代,走入两个简单:简单的西方化,或者以为似是而非的传统就是传统。
问题三:怎么确定哪些是好的当代艺术?
杭春晓:营建多一些的审美体验
杭春晓认为,构建一个现代的文化,关键在于不要偏食,不要自己预设要什么或不要什么,因此而带来的不接受不尝试,主要是人们生活中的熏陶和接触不够。
“一个时代有没有好的艺术,取决于这时代有没有高级的消费者。所以需要营造高级的消费者,这正是需要通过媒体的力量,告知大家消费什么才高级。”杭春晓说,“但凡一个社会必有其惰性,而社会进步者,必因惰性而有折扣。欲达五成,而需要以十成之功力,当面对公众,也需要采用更高的方式呼吁,审美体验多了,自然就高级了。”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