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展览的比较
现代形态的展览制度是从外国人那里学来的。在没有展览之前,中国人欣赏艺术的方式是在私人府邸中的几个人的清赏。中国人经过百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了展览大国,可是,就目前中国艺术类展览的状况来看,我们只能说是数量上的展览大国,并不是质量上的展览强国。能够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为观众传颂的艺术展览,实在是很少。尽管我们不缺一些大型展览,也有一些走出去的展览,然而,实际的效果不仅与投入不相匹配,而且社会影响力不高。这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展览不可同日而言。
1.展览策划的时间短。国外的展览策划一般都在三年至五年之间,有充足的时间建立学术根基,完成资金筹措和作品商借或征集,以及布展。而我们的绝大多数展览都是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2.选题的主动性、预见性不够。国外的许多展览是在独立的学术策划的基础上表现出学术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而我们的许多展览是应景之作,有些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是为了配合形势,显现出各方面的被动。3.选题的公众性不够。我们的展览通常都是策展人或者是某些场馆负责人的兴趣所在,不能反映大多数公众所关注和所欣赏的内容,因此,往往是曲不高,和更寡。4.作品的选择不精。受制于作品征集的难度,加之时间的可能性,以及借展费、保险费、运输费等资金上的问题,往往是凑数。我们很难做到像最近在巴黎大皇宫展出的莫奈展览那样,为了一个展览去世界各地借画,不遗余力,不惜工本。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想集中全国公立博物馆的宋画而举办宋画大展,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5.学术准备不够。我们对展览应有的学术基础和学术内涵不够重视,主要是因为策展人的学术素养,再是社会对展览的学术诉求往往重视表象和外在。所以,展览重作品而轻学术。6.资金局限。国外的一些展览往往是靠大投入来维持大场面,因此,不仅能够借到名家名作,通过保险费而使作品有体面的社会形象和有力的安全保障,而且通过展览的大制作能使展览有不同一般的效果。我们的许多展览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者是投入严重不足,使得难有大作为。资金的局限往往又会影响到租用场地的时间。7.展期时间短。绝大多数展览的时间不会超过30天,一般在5天左右。像“北京国际双年展”这样的大型展览,动作大,动静大,最近的第四届有85个国家的500余件作品参展,可是,只展了15天。因此,在我们的一些美术馆中是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地换展览,而许多人刚得到展览的消息,展览就已经结束了。而国外的一些大型展览一般都有几个月的展期,相比较而言,每一个展览的观众数量就远远超过我们的展览。8.推广乏力。重展览、轻推广是我们的展览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所以,观众数量较少,一些展览的开幕就是闭幕,展厅门可罗雀。因此,展览成了个别策展人的玩物,成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自娱自乐。国外一些博物馆、美术馆门前所呈现的整天排队的景象,在我们这里很少见到。而我们的公共教育项目除了引导孩子们画画,就没有别的内容。
由此看来,我们要从展览大国向展览强国迈进,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