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进入“俗隶”时代
《书坛进入“俗隶”时代?》这个标题是《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出的题目,是一句肯定语后的疑问句。这让人很难回答,也不知应该去肯定它或者反对它。如果肯定,则是对当今隶书创作的全盘否定;如果疑问,则是要求我们对隶书创作上的更多思考。我认为编辑之意则应该多是后者。
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民俗的俗,一种是低俗的俗。民俗,就是人们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低俗,则是对某些方面畸形的关注大俗。“俗隶”应该理解为当代书坛一些作者在创作学习上走的道路方面畸形的大俗!
要理解写隶书为何变俗,其实不难,究其根,没有具体落实到要从汉碑入手,本是正路之上。
隶书从篆来,又称分书、佐书等,在楷书形成之前体势较多。隶书虽然多数是以扁平为势,但也有纵向发展、体势较长的字。隶书以汉代成就最高,数量众、风格多、水平高。又常见碑刻和简帛两类。碑刻总体而言规范,字距、行距明显,字体风格多样。古拙类代表有《张迁碑》,峻整类代表有《鲜于璜碑》,飘逸类代表有《礼器碑》、《曹全碑》,纵逸奇肆、化篆为隶、气势雄伟又属《石门颂》。而简帛书法多指汉简、帛书墨迹,多为工人或下层戍卒所书,率意天真、似隶似篆、野逸纵横、有烂漫之趣也。
学习碑刻要注度原作因石刻、笔意较弱的特点,在创作上要注意加强墨色变化,不要一味追求在字形的模仿上。帛书墨迹,看似以意趣胜,但也却有大规矩在。如《武威汉简》、《孙子孙膑兵法》等书,都有粗细、长短、正斜、轻重之分,很少雷同,而竖、捺长划,震撼心目。
时下,有不少人学习的结果,往往写得平板庸俗,未能领会笔法,过于注重字体形式,即是原因之一。学习者多迷信笔笔中锋之说,多注重间架,笔笔中锋写去,结果,不少笔法与原碑不符。我学习写隶书多年,感觉上写汉隶要中锋以侧锋并用,一些横画向左的掠和向左向右的点,多是笔尖偏在一边迅疾而书。汉隶中的“一”即“蚕头雁尾”的笔法,很多作者加以夸张,或者多用,让这种特点变成缺点。还有一些过于追求古拙的隶书,除了在结构上出奇外,还在书写过程中多作颤笔,据说这样才能写得高古,才会有金石气。其实不然,这正是对经历风雨剥蚀字迹的摹仿,并不是古人真实的本来面目。《石门颂》这类书法也有一些颤笔,是因石面不平而至,并非书家刻意书写。
书贵自然,不火不燥是书写隶书的重要审美原则,应当努力追求,不应该故意违背。故意违背这条原则的人,没有人会成为大书家的。
还有一类人,不讲究临习经典汉隶传统书法,没有多少隶书基本功,但刻意去临习今人流行隶书或获奖者隶书,皆属耍小聪明,实为拨苗助长之功矣。今多见,被贬称“俗隶”也。
当今隶书创作鲍贤伦、刘文华、张继、毛国典等人所书书法(还有以河南为代表的写隶书一帮好手),他们笔意醇雅,风格不一,在众多隶书家中脱蛹而出、蚕化为蝶,优于专门书家,是正是他们在几十年的临池中手揣心摩、加强从书法之外各种修养中获得,值得我们学习。
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