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由黄庭坚的草书创新论及当代草书的创作

2013年04月22日 10:50:4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现代汉语词典》对“草书”的定义为: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写起来快。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草书有章草、小草和大草之别。章草在此不再过多叙述。小草去掉了隶书的“雁尾”笔法,结体趋于长方,字与字之间偶相连续。大草亦称狂草,对于小草而言,是一个极端,草势狂放不羁。“大草”与“小草”之别,“不是字‘大’与‘小’的区别,大草比小草更加‘颠狂纵逸’。大草用笔流畅跌宕,笔势凌厉,字与字之间多连绵,一气呵成,运动速度与节奏感强烈,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

草书可以说是一种海纳百川,最有想象力、最有发挥余地的书体,其艺术性在诸书体中也是最高的。草书重于书法情感的抒发,也强调人文情结,需要高难度的技法锤炼,故而对书法作者而言,就需要有包罗万象、吞吐大荒的胸怀。黄庭坚言:“欲学草书,须先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草书不难工矣。”草书在“达其性情”方面,一方面作者要有高深的技法、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础;另一方面,作者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此也为草书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再一方面,作者还要具备诗人般的浪漫情感,情感的恣肆因浪漫而颇具神态、意趣。不管是出于书法世家的颜真卿,还是守乎法度最严、出乎法度至纵的张旭,在他们的书法艺术生涯中,都受过传统技巧的严格训练,因而他们都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力,艺术巨匠们正是凭借于此,才能自由驰骋于法度中,悠游超脱于规矩法度之外。“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濡水墨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苏东坡亦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以此观之,这种情感的抒发,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高深的技法,是很难做到“出乎法度之外,又乎法度之中”的。草书这些综合的要求,更要求追求笔法、墨法、线条的锤炼以及结字等诸多因素的高度统一,从而也使一些书法作者望而却步。

黄庭坚在草书艺术创作层面上的高度,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历代草书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然而,综观近、现代草书创作,黄庭坚在草书创作空间上,对当代草书创作上的影响愈发式微,至现代已岌岌可危了。从系列国展中可以看出,投稿作品的比例以行草书居多,占一半以上,写行草书者多,但其中写纯草书的比例少之又少。在书法创作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深层次,无疑是迈进了一大步。近、现代一些甲骨、汉晋竹木简书法的大量发现和出土,无疑使人们的眼睛一亮,引起了当代书法家的广泛兴趣,一些审美元素经过提炼与整合,杂之以其他书体,生成了一种颇具当代人艺术审美的人文时尚。
  
认真审视当代书法创作,书法艺术的现代性和流派在不断拓展,而此并不仅仅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一些外在的视觉冲击面貌,其书法的内在精神和人文关怀无疑是最重要的。中国书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复苏,经过二十多年的热潮,由复兴到狂热,达到了空前壮观的繁荣局面。回顾过去,审视当前的书法创作,无疑又为书法的未来有些许的不安。时而明清调,时而民间书法,时而流行书风,或者以地域创作风格为特点的现象流变和风潮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书法发展史,“风标”的摇摆对书法的创作状况是个极大的冲击。诚然,一些富有功力、激情、才情者创作出了一些难得的佳作,但草书创作的状况,却仍处在书法创作的最低谷。我们没法看到如怀素的《苦笋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那样纵横驰骋、结体多变、笔法圆劲、体态开张、气势苍浑、神完气畅的草书佳作。毋庸置疑,时代不同,人们崇尚美的情感追求也不同,但那些真正心手双畅、随机生发的草书实在少之又少。当代书家林散之长于用笔、用墨,他所崇尚美的意韵追求和由此所表达的草书,无疑是当代草书创作的又一大顶峰,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能否和张旭、怀素、黄庭坚等草书大师比肩,却需要长时间的检验。这无疑使我们对当代草书创作又加大了一种危机意识和悲怆感。
  
黄庭坚的创作精神,是当今书坛书法创作所或缺的,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非常独立的,总结黄庭坚的创作意识和创作心态,对于今天书法本体是具有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的。书法主潮以抒情为旗帜,追求个性创造与张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主义”追求与求异是推动书法发展的动力和关键所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经晋唐宋元明清诸朝,俨然一座座高不可攀的高峰横亘在当代书家面前,当代书家唯有追求古典、发展个性才会有大的出路,故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书法发展的主题仍然是创新强调个性,表现自我,追求新奇。翻看当代书家的一些作品,借形式的花样翻新,成为一些人的风尚,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时尚。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以为创新便是在文字造型上作一番变化,这却掩饰不住内心精神世界的苍白和技巧的蹩脚,雄强的背后是虚弱,繁华中潜在着萧条,多元中蕴含着萎缩”。在技法尚未过关,各方面知识尚缺乏的情况下,便急于变通,这样的书法作品所透露出的文化品位、艺术精神必然低下。

情感作为草书内在的生命,作者必须赋予作品以情感,唯有此,在其笔墨工夫、技法过关的前提下,才能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精神与气质。草书是刹那间技巧与情性的完美结合,故尤其需要才情。只有心手双畅,才能入无为之境。唐代蔡希综《法书论》云:“(张旭)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张旭的非理性的创作状态和书写情景,由此可见一斑。今人写草书,只是为了冲击展览,一切为展览而书,这与古人书写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当前的展览机制下,书法创作受展览的左右,一味迎合展览的审美,追求“展厅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另外,书家的创作方法过于理性,书家为备战展览,通过打小稿、精心设计等方式,制作出近乎完美的作品效果,虽然从技法、章法、墨法等方面而言,都无可挑剔,但因为时时处在“精心制作”的笼罩下,作品缺少了情感的抒发,缺少了那种调动全部情感进入书写的状态。缺少了情感的抒发而受“条条框框”的主宰,没有了情感的投入,是不可能真正进入到草书创作境界的。
  
笔法在草书创作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但笔法仅仅是迈向成功的一个阶梯,综观书法史,历代草书大家的笔法都无可挑剔,十分精到。在追求草书书写仪态的基础上,一些作者只是一味地追求书写过程中的酣畅淋漓感,从而忽略了技法的存在;或者只一味追求笔法,而忽略了情趣的追求。如何在笔法和情感的追求上达到统一,是当前一个需要面临的重大矛盾和课题,这也是当今草书创作的一个最大问题。

同时,当今草书创作还存在着重笔法、轻造型的问题,因此笔法制约了草书创作队伍的数量,也影响了草书作品的质量。笔法需要技巧,需要实践中的磨炼,这个问题随着创作实践都可以解决,从而,要想在草书上有所突破,必须从造型上做文章,草书达到极端境界是他的技法、胆识和灵感在造型上的反映。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草书大家的作品,无不有自己的个性和面貌,无不有自己的造型。这也是当今草书书家最容易忽略的。

另外,当代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是限制草书发展的一个方面。这对于当今的书法创作的影响,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深刻的。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对传统书法的迷恋,不仅是因为中国人丰富细密的思想情感,还包括了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的精神理念和精神品格。因而,中国文人将艺术精神与书法这种载体结合起来,表达他们对于书法的关爱。但是,在书法的语境下,受书法艺术之外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一些“人文关怀”却变了味,对不会“写字”者的关怀,说得比王羲之还王羲之,这对于书法作者而言,心态等方面的变化对于完善自我书法艺术创作价值的影响,只能适得其反。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它滋生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和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渊源和密不可分的情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太多内容。“人文关怀”的存在,有责任弘扬传统的利他主义价值观与无私奉献精神,以此来推动书法创作向好的方向发展。书法家所要承担的,一是要正确面对“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为书法创作服务。二是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被缺失了的“人文关怀”所蒙蔽了自己的思想。书法作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人文关怀”,就没有能力担当起书法发展的重任,就不能在当今喧嚣浮躁的社会中去开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从某一方面而言,“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于当今草书创作而言,不失为一个悲哀。

书法艺术创作以追求崇高境界为目的,对于草书创作,追求空间感的开合对比,以及时间感的节奏调整和变化,固然要求书家有先天的禀赋和气质,但同时也要求书家有后天的文化积淀、道德修养、技法的锤炼,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书法活动的繁荣推动了书法创作的空前高涨。也因为此,书家滋生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向追求名利方向迈进了一步,很难像古人那样潜心于治学之事,从而导致书家无法安心静坐下去,无法在诸因素上花大力气打进去,这也是当代草书创作无法走向顶峰的一大因素。

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风尚必然要影响到书法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而这种社会风尚的文化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个时代书法艺术的繁荣与消亡。在中国书法史上,各种流派的交替变更,在当今书坛亦不例外,毕竟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和追求是不一样的,然而无论何种书风主导,都是这个社会的风尚使然。
  
黄庭坚的草书艺术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典型,是草书经过多次书法审美嬗变、创新所开拓出的一片新天地。黄庭坚的草书创新精神是我们效仿和借鉴的一个路标,黄庭坚所留给历史的,是他的草书所带给我们的一种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相结合的正统的古典美。新时代的草书创作,不是没有路子可走,而是如何把握草书的创作规律,如何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审视当代草书创作的状况,我们发现草书的创作显得曲高和寡,黄庭坚草书的经典犹如“鹤立鸡群”的阳春白雪,对于当代草书的创作状况,我们感到这是一种悲哀。我们期待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若干年或者若干世纪后,书家能够开创草书创作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