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要坚守中庸之道的审美理想
《中国画如何面对世界》,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不仅是中国的画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画在世界艺术版图上占据怎样位置的问题。3月30日,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刘斯奋做客东莞文联艺术沙龙,讲座中,他不仅梳理了中国画近百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指出了当下中国画面临的问题,更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
丢掉个性,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
刘斯奋先从近百年来中国美术的变局谈起,西方的绘画技法涌入中国后,为中国画的创作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成果就是,西方带有透视和人体解剖科学的写实绘画,让中国画家在人物画方面能够“画准”。自从引进西方的比例和解剖观念之后,中国画家对人物的把握能力大为提高,人物画因此出现空前繁荣局面。西方绘画注重写生表现现实生活,这对中国画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创作观念到表现技法都催生了种种变革。但随着变革的深化,将中国传统全盘否定的理念占据了上风,中国画的变革就进入了一种矫枉过正的误区。“本来是扬长避短,这一百年就变成弃长用短,这就出现很大问题了。”刘斯奋说。
“同样是一笔画出来的线,但中国的毛笔通过轻重徐疾快慢,抑扬顿挫的运用,就能把书写者的个性、气质、修养、性别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传达出来,引发读者共鸣。”中国画的线条造型有着艺术的独特性,也有着工具上的制约,刘斯奋指出一味学西方的体面造型,只能使中国画降格为西洋画的笨拙学徒。刘斯奋认为中国画讲究留白,擅长以简驭繁;中国画的长处在于写意,但近百年来,中国画的传统被很多画家放弃了,失去传统的中国画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没有个性的画就像人一样,没有什么价值,也就难以得到尊重。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美术现状
讲座中,谈到现代美术界的种种现象时,刘斯奋提高了音调,在他看来,目前的中国画既没有跟着西方继续演变下去,也没有从老祖宗成功经验中获得灵感,于是出现了一种“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现象。作为一名画家,作为一名参与过许多展览、比赛的艺术工作者,对于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刘斯奋看得十分透彻。他指出,当下的审美模式相对固化,一幅作品怎么才算完整,充分,深入等等,是依照西方早期美术教育所规定的那套标准,而当这一标准成为唯一标准时,就值得人们担忧了。“现在你走进一些画展,一看画,觉得这些画都是出自一个人之手。”刘斯奋说,尽管这些年各种美术展览办得热火朝天,多不胜数,但创作模式都是大同小异。即便有一些画法上好像拉开距离了,但精神实质是相同的,而有一些不符合现代标准的画作,很容易被画展排斥,得不到关注和重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美术界内部并没有真正形成,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画坛现状,也是中国画面临的尴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加以改变,也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刘斯奋谈到,这种状态的后果就是中国画在世界美术殿堂中地位的缺失,世界美术殿堂根本没有中国画的地位。跟着西方学了一百多年,“尾随别人我们永远是学生,而且还是不合格的学生。”这是中国画的尴尬,也是一种悲哀。
恪守中国画的个性与传统
对于现状有没有解决之法呢,刘斯奋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无论是当前中国画,中国当前油画、版画、雕塑乃至一切中国艺术,都必须认真解决、始终坚守住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什么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呢?刘斯奋用“中庸之道”四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审美是含蓄、内敛、不走极端、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文化品质。具体到中国画上,就是要重新发展以线造型,以简驭繁和侧重写意这三大优势。西方绘画中,没有题材的忌讳,战争、死亡、流血都会出现在画作中,而中国画则讲究意境,更重视现实情节。这恰恰是中国画的特色,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争取尊重的特点。像《东山报捷图》,明明是战争题材,画家则选取了一个战场之外的情景: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下棋,这一下子把众多意味锁在了画中。
刘斯奋还以导演李安为例,鼓励画家的创作:“我觉得李安作品很重要就是守住中国传统审美,他把武侠拍得跟舞蹈一样,在竹林里面打架,在飘,这是艺术画,这是中国审美,就算刀光剑影也是很艺术。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好莱坞做不到的东西,所以他才能得到奥斯卡。”刘斯奋,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