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当代艺术评价标准难有共识

2013年03月19日 11:44:0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从一个画家的角度看,艺术有没有一个标准?肯定有。但同时必须认识到,这个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甚至多元到这个标准是每个人定的。如果说“中国艺术的”标准,问题就来了,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称呼之为“中国艺术的标准”。为什么要设立“中国艺术标准”?好像是势在必行了,提出问题了!如何设立是后面的事情。说“构建中国艺术评价标准刻不容缓”,这个只是圈子里面的一种无病呻吟。真正中国当前的形势,已经是“经济为中心”。所以要想构建中国艺术评价标准,这是少数几个画家的想法,但如果以他们的审美观为标准的话,就成问题了。

如果结合全国美展来说艺术标准问题,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我没有太关注,也不想去关注,虽然全国美展我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前几届每一次都看,因为当时的全国美展给我的感觉,确实就是心目当中崇敬的东西。那时中国美术馆所有画家的作品历历在目,记得很牢。像国画里面杨之光的《矿山新兵》,油画中汤小铭的《永不休战》、《白求恩》,后面还有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一直到1979年的《人民与总理》等等,看到原作确实是震撼,使得我当时也想去学油画。这些作品为什么会在人们心目当中产生这么强烈的共鸣呢?因为那个时候确实就是有一个标准:写实,这个标准比较普遍,而且好像能够深入人心。我看到很多文艺复兴时期作品都是那么逼真,比如说画一个虫子,好像是一个真的一样,这当然是艺术上的标准。那时,像蒋兆和的画我也很关注;浙派人物画的我也在观察,琢磨浙派人物画的成就,以当时的审美知识基础来判断,浙派人物画当时画到那个程度确确实实是太写实了(现在看来并不是)。在那个时候,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缺少这一块,像自然科学一样,我们的古代传统里缺少这一部分,就必须要补充。

我自己体会到写实的震撼,并对写实迷恋,到后来我自己竟然放弃了写实,我觉得也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处在发展之中。这个发展过程如果走文艺复兴的道路,那么不具备那样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更没有那样的宗教基础。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兴起,不是中国人说了算,而是外国人说了算。如果以西方的眼光来看中国艺术,他们认为谁好,是西方眼中的中国。这里面是不是有政治倾向呢?可以说有。但是艺术又有它的独立性。如果过分强调政治,说艺术是不独立的,那么艺术史怎么写的?你们是怎么选择来把它记录进历史的?既然有一个艺术史的话,就一定有自己的独立性。在文艺复兴时期,政教合一的社会,教皇的眼光决定你画什么题材。至于你怎么画,画得好还是坏,你画的风格怎么样,可能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世纪艺术风格开始的时候是被教皇所排斥的,后来为什么又接受了呢?显然是宗教也在改革,教皇对宗教文化本身的认识也在发展,人自身在发展,人性发展,就是承认人的价值。承认之后,整个艺术状态就改观了。

作为画画的,我觉得围绕这个问题谈论确实是太复杂了。第六届全国美展的时候,我觉得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包括第七、八届,但到了第十届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因为评委确定了获奖,评委的口味就决定了奖项,如果换了一拨人评奖就不一样了。这样一个标准是无法统一的?导致了一部分艺术家就离全国美展越来越远了。另外,全国美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功利思想和机会主义,有些作品真诚性值得怀疑。对于画家来说,如果让我画一个历史画,我首先要判断能不能画出来,如果我去画的话,我内心能不能达到真诚。现在的主题性创作,少有精品,不能像以前那样。因为以前艺术家相当真诚,他真的想画那个东西。比如说要画农民,他要在农民家里面住一段时间。以前我们体验生活、下乡,后来我才发现,我们的体验生活,还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搞创作,你体验生活当然是对的。但你有没有思考过,你自己每天没有生活吗?你自己的生活不是生活吗?我非得到别人那里生活才是体验生活?这就是一个问题。我没有脱离社会,我每天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整个社会的变迁,所有的东西不是和我隔绝的,我是其中的一员。所有的东西对我没有影响吗?在这个时候我问自己,我作为一个生存的状态和我生存的空间,反观或者说内省我自己,是最直接和最真实的。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表达我的这些东西,我的主题是不是可以再设定?可以的话,应该考虑我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我来画我感兴趣的东西。

这里又说到当下艺术界缘何作品多,精品少?你如何判断精品呢?艺术上的有些东西是空泛的,比如技术含量和精神指向。技术也有一个标准,什么技术?是一个按照某种要求的技术,还是自己创造的技术?首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有精神指向也是问题。精神的问题困惑了我将近十几年时间。精神到底是什么?我自己确实是在探索什么是精神。但我们常认为的精神指向实际上通常是不明确的:是设定一个精神,跟着他走,还是我自己去探索一种精神?目前的社会状况之下,说没有信仰,实际上也有,但信仰相对贫乏。原来的信仰还在,但敬畏感或者崇敬感削弱了。这就使当代社会变得不能把很多的东西统一起来。在这个先决条件下,这个“艺术评价标准”怎么来建立呢?

整个宇宙,自然界也不是由一个统一的标准构成的,一定是存在着多元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一个拥有文明的社会,他的发展活力靠彼此之间的合力,而不是一方打压另一方。但是多元的几个方面经过讨论、辩论,可能会达到一个阶段的共识,大家在遵守一个相同的契约关系,然后达到一种和谐或者平衡。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持续发展着的。这又需要构筑新的契约关系,而不是靠一种强势直接地压迫或者欺负弱势或“消灭”弱势。比如说雅与俗的问题,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有些人说他是雅的,把大众化说成是俗的,这里正说明有一个强势文化,本身就把自己看做是在一个高处了,把其他的人看做低处了。这样的认识不符合现代社会。雅俗这个问题,是一个能够主导文化的这样一个阶层,针对另一个阶层来说的,发言权的位置就不对。比如杨飞云说,他的作品如果按照西方艺术标准创作,就不能够算是中国艺术精品——那么,难道西方的艺术精品不算中国的艺术精品吗?那中国艺术精品是什么东西?比如说在西方成为精品了,到中国来就不算精品了。比如说达·芬奇的画现在到中国来了,是不是精品?问题就来了,也就是他对精品怎么认识的?一定有局限性,就是提这个精品是不是有必要?比如说,你为全国美展创作的,如果你不去结合这样一个主题来创作的话,你没有理由参加全国美展,但是你又不能把它就作为一个唯一的评价这个艺术的好与坏的标准,这样肯定就出问题了。全国美展有它的标准,但是不是全部艺术的标准?

在当代这个社会的背景之下,确实是多元的时代,这个多元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多种文化、多种思想。现在非常开放,思想是自由的,西方的、古代的,还有一个我们文化的遗存,不同的时期原来都是不一样的艺术、思想,都在同一个时空里面共存,使得我们的思想变得异常复杂。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支撑我们的创作?绝对不只是一个经济动力。我们也希望被人认可,但绝不会按照大家认可的方式进行,一定是按自己的判断而进行。在当今社会下,个人的判断很重要。另外我们是不是能站在一种价值立场上,当然这个价值怎么去设定?又是一个问题,至少是做这个事情应该有价值,而不是无意义。

我觉得通过一个讨论就找到标准,这不现实,很可能要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像伦勃朗,19世纪的时候公认他是一个很伟大的画家,可是在300年以前他生活的时代,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到底出了什么事情?难道当时一点价值没有?他可能更适合于他后来的时代,而不是当时审美的习惯。难道他们就没有标准吗?可能在当时对他不适合的,这个只是一个例子。我们现在要讨论一个价值标准,我个人觉得,我自己可以找到,但是要达到一个共识很难。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