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真正艺术不是制作出来的

2013年02月27日 13:56: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江苏巡展近日在省美术馆新馆展出。与以往三届相比,本届青年美展在技巧上更趋成熟,整体水平较高,然而重制作轻创作、缺乏对现实的真切关怀,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技法成熟,艺术创造力匮乏

“年轻画家的进步明显,一些艺术风格成熟的作品在前些年可以直接拿去参加全国美展。”参观画展后,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微博)做出如此评价。

此次美展不乏佳作,特别是年轻画家笔下的同龄人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王冠军的中国画《今夜不回家》,延续了他技术上的不可超越性。高飞的工笔画《青春期》,两个年轻人嘟着嘴、留着时尚发型,80、90后的形象跃然纸上。

然而画展上更多的是“千画一面”的作品。周京新坦言,“没有看到特别差的,同样也没有看到特别突出的。”

全国青年美展是孕育优秀画家的摇篮,特别是1957年和1980年举办的第一、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参展的青年画家现在大多成为了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王公懿的版画《秋瑾》都出现在第二届青年美展上,然而这次却没有出现这样具有震撼效果的作品。

“一些创作已形成审美定势,追求画得像,追求精工细作,许多作品看不出到底是水彩、水粉、油画,还是中国画,甚至都不能与照片区别开来,材料的不可替代性丧失了。”周京新说。

画家桑建国惊喜于年轻画家工笔画作品的高水准,同时也感慨,写意画作品太少。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林逸鹏也指出,“这种现象在中国画中出现更不应该,因为中国的艺术更强调意象性。”

“青年美术家的学习性、继承性远远强于创造性,”这是林逸鹏等众多画家最为担忧的一点,“年轻人本应有的创造力没有在这次展览中看到,即使有一些变化和不同,也大多来自模仿。”

亦步亦趋,大家都挤一条道

“片面追求技巧,忽视艺术个性与内涵,这和当下整个美术创作的格局有关。”周京新犀利地指出。

首先是整个画界迎合市场的心态。市场之所以青睐画风细腻的作品,是因为觉得买这样的画比较值。“我花钱买了作品,总得线条精一些,色彩多一些,让人看到它的价值。”美术评论家左庄伟说,“普通民众有这种心理很正常,但画家队伍对这种喜好一味迎合就很麻烦,两眼只盯着钱时,心思怎么可能放在艺术创作上呢?”

同时,一些年轻画家只学习获奖作品的成功样式,导致很多作品很难摆脱创作惯性。“以往一类作品频频获奖,让大家误以为现在评判标准有这样一种定位:画幅大一点,绘画各要素完备一点,技巧追求更精细一点,就比较容易获奖。”周京新分析。

“眼球经济时代需要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中国文化发展到当下已经没有写意的环境了。”对于写意画淡出画展,桑建国感到非常遗憾,“写意画的材料与创作手法不适合融合西方的东西,而中国现代艺术都在追随西方,音乐、美术、舞蹈无不如此,写意画的命运可想而知。”

“艺术创作的道路本应很宽广,然而大家都挤到一条道上,只因这条道路旁的观众更多,更容易赢得掌声。这个瓶颈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美术的多元化拓展。”周京新无不忧虑地表示。

深入生活,用包容的心体察当下

“艺术表现最终靠有个性地建树自己的绘画语言,年轻人应当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创造能力和个性。”林逸鹏教授认为,“艺术在向前发展,年轻人应当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年轻画家应学习多元化绘画语言,在艺术共性与个性之间寻找独特的平衡点;同时,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真性情,不为市场、展览伪装不属于自己的思想,心中有一团火就拿出火来。”周京新说。

艺术创作的灵感很多时候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举办于“文革”后,青年艺术家受压抑后情感集中爆发,从而井喷式地产生大量震撼之作。而如今的很多青年艺术家,从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进入画院,一直待在象牙塔里。“在任何时代都应深入生活,将生活感悟融入到创作中。”桑建国建议。

“这次美展对国家重大事件和历史题材等的宏观描摹只有一幅《辛丑条约》,相对而言,青年人的作品中人文情怀比较少。”桑建国说,纵观当下美术界,个人主义、甚至颓废、怪异的作品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刻意做出所谓“先锋”姿态的作品。他认为,“人文情怀,需要用一颗更包容的心去体察当下,在艺术作品中与大众互动、共鸣。”

“很多潮流的东西大浪淘沙会被淘汰掉,卷不走的就那几块磐石。”周京新告诫年轻艺术家,目光一定要放长远,“或许追求短期效益马上可以有回报,但真正的艺术应当是创作出来,而不是制作出来的。”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