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友人的提问而谈当代中国画
在雅昌艺术网,有友人问我:“当代国画是怎样的呢?”这个命题似乎有点儿倦鸟思巢、落叶归根的意味,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它仿佛折射了一种无法用语言叙述的久违的期盼。尽管飘落的记忆在寄人屋檐下的泪水中寻找迷茫的脚步,但放飞的思绪也许永远围绕着创新与回归而徘徊在衢道之中……
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的恒定与“道法自然”的不二法门赋予了中国画一个永远改变不了的千古定律——中国画是以文人士大夫为创造主体的大文化的产物。也可以说,中国画是哲学与人生观的总体体现,当然也离不开美学的范畴。一个真正的国画家首先必须是文化人。纵观中国绘画史,能留下名字的画家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仅靠好的笔墨技巧立身的画家几乎为零。其次,要有智慧。如果画家有智而不用、有虑而不究,用充满迷惑的心扉一味追求笔墨形式,就会让自己的思维受限、辨别力降低。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笔者认为,一个画家看待事物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表象,而应用自己的智慧透过表象洞察到本质;画家的知识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探求事物的本质。另外,画家在启动大脑获取智慧时,还要开掘人性的潜能。只有在累积的知识中引导自己进入理念的外化,才能让智慧超越“外化而内不化”的内心参透,而赋予一个原本没有生命力的事物以鲜活的生命力。虽然笔者的观点未必正确,但中国画自出现以来就从没有离开过“源于心术”的精神拓展。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用智慧创造了彩陶文化。这说明原始先民已有了形象思维,有了对自然物象进行空间捕捉的能力。彩陶的出现,不仅拉开了中国绘画史的序幕,而且也从朦胧状态上赋予了中国画意象思维的血液——心术之变。
如果对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进行探究,我们就会发现黄帝的臣子史皇沉静渊深而有智谋、清明通达而知事理,甚得黄帝器重。作为历史背景中的一个衬托人物,史皇最大的功劳是为开创中国绘画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过,那仅仅是中国绘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那么,谁才是中国画的创始人呢?相传是虞舜的妹妹,名叫敤手。古代史学家曾说:“史皇作图,敤手作画。”作图和作画是不同的:前者是将看到的物象依形照搬;后者是先通过形象思维将物象进行提炼、概括、变化,再用笔墨表现出来。这也就是笔者要谈的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延续中国画发展必须坚守的本质原则。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是涵养人格至善的要素,它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的兴衰。它自出现以来就被赋予了一个神圣的使命:通过对心灵小舟的行驶,到达自我精神世界的港湾。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这话不仅阐明了绘画的功能,而且还微妙地传达出画家的思想和道德修养问题。也就是说,一个画家要用笔墨语言塑造出的形象来阐述中华民族的精神,要歌颂那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达士,要赞扬他们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所以说,中国画是无声的诗,是有形的情,是寄托的梦,是心扉的流露,是情态的自由,更是智慧的结晶。
可是,当代中国画却出现了“文化断层”。更令人担心的是,画家不去弥补空白,而是坚持走“捷径”——读速成班,“吃方便面”。名利就像一层面纱,让当代画家看外界太多,而看自己内心太少,以至于让欲望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当然,笔者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当代画家在超越古人上所做的努力,而是当代画界的确无法抹平自我歧视。中国画之所以有“中国”二字,是因为它是中国的艺术。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很难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了中华民族坚定的信心和腾飞的力量。可是,当代画家一味地玩弄笔墨,让形为笔墨服务,无疑是“削足适履”。本来中国画的笔墨是为形服务的,可有些人却偏偏颠覆它。在他们的画中,满纸不知何物,或漆黑一片、或特别耀眼,有形式而没有内容,但他们却大呼此乃文人画之至高境界,并自诩为“现代前沿的开拓者”。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自卑自贬,对西方文化却自觉趋同,认为西方文化是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是非主流文化,只有循着西方文化的老路,才能找到中国画改良的途径。如果说接轨于世界就要完全西化的话,那一个民族还要自己的文化干什么?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民族信仰在维系。这种力量来自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其实,这个答案从今天西方各国争相创建孔子学院这一事实就可看出来。由此亦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影响之大。为什么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我们却要贬低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抬高西方文化?笔者经过探究得知,其实这些人根本没有贬低自己民族的意图,只是追名逐利的心态使他们在荒芜的寻梦途中标异出奇。他们在探赜传统中国文化时,往往夹杂着很多复杂的情愫。也许他们知道中国画“三日一石,五日一水”的惨淡经营是一条很漫长的暂时看不到尽头的路,因此只有大肆发表抛弃旧思想、旧观念的言论,倡导后殖民文化,才能让自己空洞乏味的作品大行于天下。他们没有弄清楚中西文化的真正差异在于观念的不同、风俗民情的不同和道德取舍的不同。中国画讲究意象,西画讲究具象;西方人讲的是个人大于社会,中国人讲的是社会大于个人;西方人用排笔依物描绘,中国人用毛笔抒情表怀。略值得欣慰的是,虽然这些画家为追逐名利违背了艺术规律、扭曲了艺术观念,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反省。
笔者认为,当代一些画家已脱离了传统,脱离了道德的制约。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大众媒体的渗入和某些艺术评论家不辨好坏的大肆宣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生价值观的失控和精神危机的滥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当代流行画风”,一些矫揉造作、轻浮空洞、枯燥乏味、缺乏个性的画作几乎成了画坛的主流,完全背离了中国画的本质。
中国画要创新,要有时代气息,这没错。但画家若完全将传统的古典美一扫而尽,让急功近利的心灵披上一层“自我感觉良好”的面纱,那么最终会导致不学无术、投机取巧、盲目趋同之风大行其道。
如果一个人迫切希望自己成为画家,但又不注重持之以恒地学习传统技法,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那他就很容易将传统看做是一种过时的模式。在追梦的过程中,他们否定前人的思想、否定中国画的本质,认为只要能提笔“植树造林”、“堆山修桥”,就是一个画家。笔者认为,那是匠人,不是画家。这话虽然有点儿过激,但作为一个画家,若不和社会挂钩,不和民族存亡通息,不和传统贯穿,那怎么能创作出好作品?对当代流行画风的认识,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清它———它只不过是一种热潮;它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无关,当然不会被历史认可。
当代中国画家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文化修养普遍较低。也许有的画家会说:“我可是研究生啊。”可那只代表你学到的知识达到了“研究生”水平,并不代表你文化修养也达到了相应水平。笔者认为,“文化修养”和“知识”是两个概念,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修养。一些人文化修养低下,妄自尊大,眼中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他们一发现比自己强的人,便诽谤谩骂、取笑讥讽,似乎排挤别人是他们扞卫自己的一种方式。难道只有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视为豆腐渣,那颗爱慕虚荣的心才能得到安慰吗?
对于“当代中国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笔者只能说是多元化的。有些画家在这个纷杂的多元世界中迷失了方向、抛弃了传统,也有些画家一味追求共性而远离了自我,也远离了中国……这些都是不明智的。如果说当代中国画是历史的延续,那么传统就是心灵顿悟的窗口。只有把握了传统,我们才能凭借理论深化学术研究,在回归传统中引导自己,并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