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澎: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堪忧
艺术是创造力的源泉——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是老生常谈。尤其是最近,这句话还被补充了新的佐证:乔布斯就是学艺术出身,所以才会设计出被千万果粉钟爱的“苹果”。
但在中小学,列入课程表的艺术课却仍让人感觉像鸡肋——要么是助力学校得奖的兴趣课,要么就是教学生各种美术或者乐器技巧的“技术课”。引领孩子走进艺术世界,带着孩子学会欣赏艺术之美,这样的艺术教育在国外推了好多年,可要“照搬移植”,却依然“水土不服”。
开艺术课实在不容易
去年,国务院学位办特地把艺术设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要知道,这是解放以来艺术第一次被列为一级学科。在过去,艺术是文学的儿子,是文学学科下的分支。”参与艺术教育规划编制的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施忠教授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中,中小学的艺术课不仅开出来不容易,上下去也很不容易。
据了解,上海尝试在中学开设艺术课的中学不少,且都曾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措施。但情况常常是,“改革”推行一两年便不了了之。
施忠说,按照规定,小学一年级到初一年级都有美术和音乐课,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从初二到高二年级,则统称为艺术课,但这门艺术课在很多学校开得不成功,因为“不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师资状况来看,都无法开出一门‘叫艺术的课’”。
更关键的是,很多艺术教育的内容放到现有的学生考核标准下来考量,基本上是“无用功”。某高校艺术教育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也向记者证实,他曾多次去沪上的中学推广艺术鉴赏课程,希望让中学生早点接触文学、美术或者音乐艺术,可每次和校长们谈到最后,结局都一样:“他们两手一摊,‘哪还有时间呢’。”
艺术教师是“学技术”出身
要说艺术教育在中小学缺位,也不尽然。因为很多中小学都有自己的艺术教育品牌项目。只是,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是为了“拿奖”,让学生“为校争光”。
一位名牌高校的老师坦言,这样的艺术教育,后果其实很糟糕。因为学校的艺术特色往往只盯着一两个项目上。这样,对某个艺术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要么就“被特色”,要么就不能被覆盖到。“本来最不该和功利挂钩的艺术,其实也是和拿奖挂钩的,如果不能拿奖,在中学里就不会被重视。”
而在更多的学校,艺术教育变成了一门“技能课”。美术课教的是绘画技巧,音乐课教唱歌或者乐器。通常是老师专业学什么,就给孩子教什么。这些老师本身就是“学技术”出身,他们上大学时学的是技术,到中小学任职,最能够看出他们功劳的就是发展一些兴趣小组,并且带着孩子们获奖。
而法国南锡高等艺术学院的保罗-德沃图教授却告诉记者,在法国,中小学艺术教师都必须在获得艺术院校的学位后,再申请在师范院校中接受两年的教育职业培训。“这是为了确保这些人既有艺术修养,又具备教师的素质。”
用什么点燃学生的想象力
“真正的艺术教育和我们过去所认为的,早就有了很大不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王远说,“艺术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拿笔画画或者吹拉弹唱,艺术和科学越走越近。如果我们一直把艺术当成一门无用之学,或者很功利地把它当成一个技术来教,那我们永远只能培养出匠人,而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意的人才。”
艺术课的要义其实根本不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本领,而是让学生在艺术享受和实践中获得创造的灵感。施忠教授曾研究过国外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他发现在不少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都有完整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到各种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去参观,不管是德国、法国还是美国、日本,都立法规定中小学每学期必须有固定的课时要在博物馆或者艺术展览馆上。这样的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而艺术实践则是中学期间的重要内容,且由学生自由选择。在美国的中学,老师除了要带领学生到各类艺术展馆去鉴赏和了解艺术品外,每周还有一个单独的下午全部是艺术课。这门艺术课分好多类——美声唱法、话剧、歌剧、芭蕾、美术、雕塑等,甚至还有电影拍摄。师资方面,除了学校自己的专职老师以外,还有大学里的教授和博士,以及着名的艺术家来兼职上课。“这些课程不是为了让孩子今后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在各种创作中,培养想象能力、获得实践体验。”
看看美国初一学生艺术课的作业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拍摄一部动画片,主角必须自己制作,可以用彩泥,也可以用你能够想到的任何方式。也许你需要为这部动画片拍数千张照片,或者研究制作软件就得花上一周,然后你还得自己配上音乐和台词,最后在电脑上制作成动画。不用说,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