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白一:长白深情与工笔表现
徐白一 1958年生于长春市。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国古典绘画研究所所长、艺术系副教授。
画家徐白一,近年专注于长白山以及东北大平原风光的主题,创作了甚多的作品。他的作品以宏观的视角、宽阔的视野、严谨的构思、细腻入微的刻画,表现了长白山千里绵延,巍峨壮观的宏大气象,表现了东北大平原特有的“大、平、广、远”的内在神采。他善于把握宏大场面,在删繁就简与苦心经营中,巧妙的处理了作为山水画主题的长白山风光和东北平原的景致。在背离“三远法”的原则下,他以虚实、浓淡、黑白等关系恰到好处地处理,确定作品的结构与空间关系,使作品不论大小,都产生了“远观气势逼人,近看耐人寻味”的效果魅力。
徐白一的长白山风光以及对东北平原雪景景色的描写,都是以工笔画的表现方式,自然决定了他的审美取向与美感的传达。我们注意到,他的工笔山水画承继了中国工笔画的抒情品格与诗意气质,以及含蓄、浑然的“造境”特点。尤其是他尊重“形神兼备”的艺术法则,在“气韵生动”中营造工笔山水画的美感,而审美取向的明确与理想追求的建立,使徐白一的作品在融入了自我体验与感受中,得以在法度与自由中,形成个人化的表现风格与形式手法,并在不断的实践与深化中,使个人的手法与风格获得完善。
“工而不工”与“不工之工”,是徐白一工笔山水画的重要特点。阅读他的作品,不难发现,徐白一的工笔山水画,其语言特点是,泳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尽管它吸收了古人工笔画的手法与经验,譬如,宋人工笔画的严谨、诗情与法度的互融,以及在画面经营中的借鉴与发挥,等等,但他并未沿用古人之法一成不变,而是汲取了小写意的自由表现性和西方绘画的某些要素,新的绘画手法与某些元素进入画面后,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性,使其内涵获得了拓展,并进而体现出一种时代感和时代精神。
“工而不工”“不工之工”,其实是说,工笔的严谨法度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不违背工笔画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有分寸的、适度的突破其有限范畴,使作品更符合画家的主观创造和审美理想的要求。徐白一的工笔山水画正是在这一规律与前提下进行某种“整合”的结果。画家偏爱全景式构图,用以展示天地浑然一体的宏大场景,并在宽银幕式的横向展开中,使山水景物呈现水平状,在一种相对稳定的视觉感受中,展现弧线、斜线、曲线、短线、长线的交织——如宽阔的雪原、丘陵、远山及道路,使画面的空间结构与关系在各种线的走向中得到确定。由于线的丰富变化与组织,作品的山水意象呈现为层层迭加、连绵起伏、主次分明、气势宏伟的情景。尽管在手法上运用了工笔画的形式、语言,但在意象选择与处理上,并非事无巨细的还原自然的真实,而是以工笔画的形式语言,用“工而不工”“不工之工”的“工写”兼具的手法,去捕捉他对大自然——长白山以及东北大平原的艺术感受。这种感受是“感觉”性的,而不是真实的还原,场面虽大,却不空泛。画家依据感觉的逻辑由近景而中景,再到远景,依次推进,使“三远法”的高远、深远、平远在这里产生纵深感,高峻感和宽阔感。徐白一山水画的特点是,近景多为平坦、宽阔的雪原、丘陵,中景为树林、灌木,错综复杂,着墨最多。细细看去,发现枝条有不同形态,树皮质地不尽相同,叶片的形态各异,野草、山花的迎风摇曳等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足见画家对细节的关注与技法的娴熟,以及“烂熟于心,挥洒自如”的了然。这一切源自他对自然的熟悉和了解,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大量的写生素材,是难以做到的。远景的绵绵群山与长白山主峰,以及天池,乃至其它有关长白雪乡、雪原等作品,都在形神兼备中注入了画家的情感,使山水充满人文精神,而非简单的自然景观再现。在徐白一那里,长白山系列的山水画,就是他为自己心灵寻找并构筑的属于他自己的,理想中的精神家园。“与世无争、甘于寂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此精神,才能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数年如一日的面对同一主题,不厌其烦,反复推敲,一旦诉诸绘画形式语言时,才能从容自然的给以表达。徐白一作为画家,他正是凭籍着这种精神,去面对他的故乡、他的艺术母题——长白山以及东北广袤的大平原。而他也正是在数十年的面对中,独得自然地启迪,获得了创造的智慧与灵感,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内在资源。因此,他的艺术体现出“充实与优雅”之美。
作品是检验画家创作态度、学术观念、智慧灵性唯一的见证,徐白一矢志不渝,数十年如一日的描绘,表现着长白山以及东北大平原这一永恒的艺术主题,并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这本身就说明了“苦心人、天不负”的道理。是的,我们看到,徐白一的艺术在“以技入道”中得到升华与提高,而且,步履越来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