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解剖服务于绘画
“达·芬奇的科学密码———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大型展览,自今年8月底开始在广东科学中心二楼专题展馆连续四个月免费对外展出。展览中展示了当年达·芬奇留下的绘图手稿,其中一部分达·芬奇的解剖学手稿,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
解剖手稿相当精确
达·芬奇为后世留下的6000多页手稿中,解剖图手稿并不多。他描绘的数张解剖图和他使用过的几十块解剖板,以及用左手写的说明笔记等,现都保存在英国温莎皇宫皇家图书馆。这些东西已成为稀世珍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蒙娜丽莎》更有价值。达·芬奇很早就正确地掌握了人体从内到外的结构。专家分析,达·芬奇至少解剖过30具尸体。他不仅解剖,还画了许多人体骨骼的图形。他是第一个具体描绘脊骨双S形态的人;他能完美地表现头骨的形态,以及脑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图;他还画了许多包括肺脏、肠系膜、泌尿道等的精确图纸,经常描绘人体颈部和肩膀的肌肉和肌腱;他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画出腹腔中阑尾的人。除了人体外,达·芬奇也解剖过牛、禽、猴、熊、蛙等,了解其结构,并进行比较。
达·芬奇1519年去世后,这些解剖画稿当时并未发表,几易其手后于17世纪辗转流传到英国,被查理二世获得。目前英国王室共有此类画稿268页。这些手稿中详细而准确地描绘了人体肌肉和骨骼的结构,以及手、脚、颈、脊椎因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姿态。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都不相上下。亚伯拉罕斯说:“达·芬奇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也是一位非常谨慎小心的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他将实验发现付诸笔端,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亚伯拉罕斯认为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水准至少领先于他所处时代300年,精确度甚至超过19世纪的《格雷解剖学》。也许直到最近,3D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图像,才算是在精确度方面超过了达·芬奇的双手和眼睛。
达·芬奇的解剖学理论着作《绘画论》直到他死后61年后的1580年才出版。有人说,如果这本着作能在他在世时而不是在他过世后才出版,也许现代医学会有更长远的进步。据说,后来在2005年,达·芬奇的画作还曾激发一位英国心脏外科医师,研究出一种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
解剖研究过程艰难
达·芬奇所在的那个年代,科学理论中甚至连人体循环系统工作机理的概念都没有。达·芬奇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解剖尸体和绘制解剖图的人。在中世纪时期,他弄到的每一具尸体都来之不易。而且可以想象,在还没有出现防腐化学品的时代,他做如此细致的研究,需要忍受怎样的恶劣环境。达·芬奇在其手稿中曾写道:“仅一具尸体是不够的,为了要比对差异,我必须重复地进行解剖;必须克服与四分五裂、剥离的、惨不忍睹的尸体共处一整夜的恐惧感……把各种器官加以分解,把包围这些血管的纵使是最细微的肉屑也剔除干净,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而又需要知识和耐心的工作。”
为了搞到尸体,他曾亲自护送犯人去刑场,抓紧时间将犯人惊恐万状的面部表情速写下来,等到犯人被处决后,又立即将尸体带回家,以供解剖之用。为了寻找解剖的机会,达·芬奇曾经和一位解剖学教授合作。在此期间他最少解剖过20具尸体,也完成了一幅令后人惊叹的人体脊椎的草图,据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人体脊柱进行准确的描述,这幅素描足以奠定达·芬奇在解剖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作为一幅二维图像,它的精确度与当前的任何脊骨图像不相上下。
1511年与之合作的解剖学教授去世后,意大利局势动荡,达·芬奇被迫搬出了米兰。由于无法再解剖人体,他只好解剖一些狗和牛之类的动物来继续他的研究。在达·芬奇的解剖画稿中,一幅比较着名的是一个母亲子宫内胎儿的图像。他从不同角度来描绘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在一张手稿中,他还批注说:“胎儿在子宫中被水包围着,因为重物在水中比较轻,尤其在浓稠的液体之中更是如此。子宫内的液体分散了胎儿的重量,使他安居于子宫的下方。”当时曾流传一种说法,称达·芬奇为完成这些手稿,解剖了因难产而死亡的妇女和胎儿。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画上的子宫形态与人类的并不一样,应该是牛的器官。但这种错误也说明当时的确很难获得女性尸体,达·芬奇只能利用解剖动物的发现去推断人体构造。在一本年代可追溯到1498年的笔记中,达·芬奇还绘制了一系列头骨素描图。为了绘制这些素描图,达·芬奇需要将头骨的面部前端切掉,暴露出下面的构造,要在不破坏骨骼的情况下完成这种切割并非易事。达·芬奇却做到了。他为了让后人了解整个过程,还特意在手稿中同时绘制出自己所用解剖刀的图画。
解剖服务于绘画
解剖学的研究成为达·芬奇不断提升其绘画技巧的基础。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画家必须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为画家要表现人物的身姿手势,使各部位恰当妥帖,他就必须了解筋、骨、肌肉、腱的解剖,了解每一种运动是由哪一条肌肉或腱引起的。这样在作画时,才能把这些起作用的肌肉或腱画得粗壮些,其余的肌肉就不必画得条条毕露了。他认为人体解剖是了解人体动态的钥匙,还曾讥笑有些画家不结合人的动作去研究解剖,“结果画出的裸像,肌肉块块凸起,活像一袋萝卜”。那些手稿中有一幅人的侧面头像很值得留意,因为它可能是达·芬奇当时正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一份草稿。他希望能够很好地表现犹大听到耶稣说有人告密后的反应,因此他认为必须先了解人的面部肌肉在紧张时的状态。仔细观察《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面部表情,你就会发现他眉毛扬起,颈部肌肉紧绷。学者们认为,达·芬奇把解剖学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在了这幅名画中。
达·芬奇的作品中出现过很多只漂亮得令人着迷的手,比如《蒙娜丽莎》中那只着名的手,还有《抱貂的女子》那只比例偏大的手,等等。其中着名作品《圣告图》及《岩间圣母》,对于手臂及手摆放姿势的逼真描绘,正是得益于他对猴子手臂的解剖———他本人便在图纸背面注明:“这是一只猴子的手”。因为达·芬奇也解剖过与人体结构极为相似的猴子,并将其中了解到的知识与感觉运用到了绘画中来。在壁画《安吉利之战》中,他描绘的金戈铁马战争场景一直是人体结构和动态素描的范本。而达·芬奇一些解剖画稿上,曾详细描绘在被斩断的手臂的横截面、从中劈开时大腿内侧的样子等,都被后人认为他是在为了完成这幅画作而做的研究。
因为达·芬奇的画都是一层一层画上去的,于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猜想,是否他每次作画都是先从内层的肌肉画起?这当然是个玩笑,但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想学会欣赏达·芬奇的画,不妨先从解剖学的角度去尝试了解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