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艺术家的眼界越来越开阔
作为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香港画廊,少励画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将中国年轻艺术家向国际推广。从文少励1992年创立画廊,到2004年女儿文惠贤接手画廊,少励画廊始终将关注点放在了同时代的年轻艺术家身上。而谈到自己接管画廊后一些策略的调整,文惠贤认为,随着环境的开放,年轻艺术家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会有更多的机会。同时藏家随着选择的增加也变得挑剔,因此艺术家需要对自己有长期的规划。
记者:作为香港的老牌画廊,少励画廊见证了香港艺术生态20年的变化。在您看来,随着艺术市场环境的发展,香港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与早期有哪些不同?
文惠贤:我们最早开始经营画廊时,全香港大概只有五六家画廊,而现在香港已有80多家画廊。目前,很多国外顶级画廊来到香港,包括高古轩、白立方,未来将建成M+博物馆也很值得期待。现在是香港艺术非常有活力的时刻。这些艺术环境的变化也给艺术家带来了机会。5年前,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平台,但这几年变化很大,除了香港本地的画廊关注本地区艺术家外,其他画廊也会代理香港艺术家的作品。
记者:您接手画廊后,对画廊的运营做出了哪些调整?
文惠贤:我父亲当时经营画廊时,将许多年轻艺术家推广到海外,我延续了父亲的做法,但会有一些变化。以前画廊更多关注具象的架上绘画创作,而现在除了架上绘画,画廊会呈现更多样的艺术形态。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这20年的变化?
文惠贤:20年前,艺术环境还比较封闭,而现在则更容易和外部世界发生关联,超出中国的范畴。因此对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来说,他们的表达疆界更辽阔。同时,目前很多年轻艺术家更关注自身的经验,因为他们每个人的经验不同,他们的作品也体现出多样性。
记者:把中国艺术家推向国际平台似乎一直是您的画廊经营理念,在长期向国际输出中国当代艺术的过程中,您认为国际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在这些年里有着怎样的变化?
文惠贤:近年来,很多外国人已经有机会看到并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画廊、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都是他们所关注的。但是,对于年轻艺术家我想说,5年前中国的当代艺术真的是受到世界的极大关注,但现在受关注的不仅是中国,还有韩国、日本、印度等等。收藏家变得更挑剔,他们有更多选择。
记者:虽然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但作为一个西方舶来物,目前似乎还是无法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里。
文惠贤:在当代艺术领域实际上有一个说法,东方的思想和文化在早期实际上影响着西方的世界,但现在正好反了过来。我注意到这样一个趋势,很多艺术家开始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联系起来,在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很多观众不敢进画廊去看当代艺术,甚至有敬畏的心理。画廊应该成为一个艺术的交流沟通平台,不仅让观众走进画廊,还要将艺术作品带进社区,让公众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更近。我认为艺术是没有界限的,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东方和西方的概念已经不重要了。
记者:您认为今后画廊是否也会像美术馆一样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义务?
文惠贤:虽然我们是商业画廊,但我很相信社区的概念。我的母亲是香港人,我在香港出生,香港就是我的家,所以我想给我生活的地方带来好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责任,而是让人感到很愉快的事情。画廊不只是一个刷了白墙的大空间,和一个挂画的地方,艺术应该是和人们产生互动的。
记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内地画廊入驻香港,对此您如何看待?
文惠贤:大家通常认为,香港就是一个市场,而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则是创作的中心,这些城市才是中国艺术家的根。内地画廊入驻香港,因为香港有关税的优势。我认为,内地画廊进驻香港是好事,这让香港的艺术环境更具活力。
记者:您父亲当时合作的那些老牌艺术家,像着名艺术家刘野、岳敏君等,画廊现在是怎样和他们合作的?
文惠贤:我们跟这些艺术家仍然有很好的关系,但对他们也没有什么要求。画廊收藏过他们之前的很多作品,在少励画廊20周年展上,这些作品会被呈现,这些艺术家们也都很期待在现场能看到他们的“老朋友”。
记者:在与年轻艺术家合作的选择上,画廊有什么标准?
文惠贤:当然是要有天分,还要有一种能够融入和发展的能力。我对年轻艺术家的要求和期待很高,这一代艺术家都是十足自信的,但他们同时也要知道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就像画廊会尽全力为他们去工作,他们也要认真去创作。画廊推广艺术家需要很长时间,我希望年轻艺术家也能够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