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砚:艺术与生活的脱节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这一看似浅显的道理又是那么空洞。有谁能脱离生活吗? 经验、意识、艺术作品是一脉相承的。作品是意识的反映,而意识是经验的反映,无论是颠倒的、歪曲的还是所谓客观的,这之间的联系都是无法割裂的。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叫嚷了许多年,自然是有所指的,那就是把生活的范围缩小,划个圈子,圈子内的生活才能成为艺术的源泉。
社会发展得太快,新的生活状态也层出不穷。以前的社会,工、农、商、学、兵,陡一碰面,你就能从穿着打扮上猜出对方的职业;现在,对方说出的职业会让你吃了一惊:啊!还有这种职业。即使是传统的职业,现在的内涵也要繁复得多。一个人因循以前的叫法可能是工人,但他可能同时在炒股,在业余时间兼职并带了几个帮工,还在家里为孩子请了家教。他是工人吗?是,但又不完全是。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中有哪个是我们应该划在圈外的呢?以前商人被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唾弃,但现在当然不是了。即使是劳教人员,社会还在尽力地挽救他们,希望他们能洗心革面回归正常社会,艺术又怎能把他们划在圈外啊!何况他们起码还有反面的教育意义。所以,在有形的方面说,这个圈子恐怕是划不完整了。
有形的圈子不好划,无形的圈子也难以划全。看得见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形态,看不见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愈加重视心灵感受。寂寞、忧郁、渴望、恐惧、犹疑、绝望、无助、失落、痛苦、焦躁等等心理感受绝不是无病呻吟,它们都是人的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与高风亮节、大义凛然、庄严伟岸、端庄慈祥等等相比,具有更普遍的人性价值。试想想,一个孩童的天真无邪的笑容,一个青年面对爱情的举足失措的唐突,一个老者渴望关爱的眼神,这些都是生活中与主流意识无关的形态,但也是最能激起人心灵感受的,它们常常转瞬即逝,却是人最本真的一面。我们应该把这些划出去吗?如果划出去了,梵高、郁达夫也就被我们划出去了。愈是伟大的作品,其与政治无关,与具体的社会无关,它们普遍关注的只有一点——人性。而一个脱离实际生活的人,也往往是一个具有独特视角的艺术家。
这里我特别要提一下艺术家自我感情的抒发。艺术家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表白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这其实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对象,把人性让人振颤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这是艺术家的自审,是对自我的切割和挖掘;是对自我灵魂的内视、剖析和审判。内审后把有韵律的一面呈现给大家,而把内审时的煎熬、痛苦、迷惘、恐惧留给自己。这其实是艺术家对社会的道成肉身的救赎举动。
艺术家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痛苦和战栗中内审,在孤独与无助中向往,在心灵沥沥滴血中记叙。空间上,他们是与生活脱节,但对象上,他们何尝不是在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来得更艰辛,也更深刻,展示的是人性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