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观念绘画的关系
《图像的新态度》研讨会
时间:2009年11月8日
地点:尤伦斯艺术中心二楼会议室
段君:谢谢顾(振清)老师。我觉得魏星的这个展览还是挺有价值的,这个价值不仅在于这些画家作品本身的价值,也更加在于它能够激发出一些理论问题。因为批评界现在也在讨论关于图像转向的问题。比如说邹跃进老师,他在第四期的《批评家》杂志上面专门组织了一期讨论图像转向的问题,比较深入。邹老师有一个核心的观点,认为在语言学转向之后并没有发生图像转向。现在我先不讨论是不是有一个图像转向的过程,我首先来假设图像转向的现象是存在的,那么现在可能需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绘画是不是在图像的框架下工作?比如说具体针对魏星提的这个展览的名称——图像的新态度,照我的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可能是想说绘画对于图像的新态度。如果我理解错误,或者魏星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一下。绘画对图像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那么这又引出另外一个理论问题:绘画和图像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在我看来,绘画它不是在使用图像,它也不是在组合图像,而是在制造图像。那么制造图像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考图像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具体看这个展览的话,我们要去看这个画家他对图像的思考究竟达到多深的程度?我觉得这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画家的工作就是思考图像。但是思考图像要有一个最终的目标,画家他为什么要制造图像或者说思考图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为了要生产意义。从这个展览可以具体地来看,画家他具体生产了哪些意义?在我看来,意义可以包括这样一些方面:第一、生产一些观念,像王兴伟的绘画。但是王兴伟的绘画并不是简单的观念,可能更像顾老师所说的那样,它是全方位的。还有一些意义,是关于艺术系统的,比如说周铁海,他针对的是艺术系统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是关于资本的、关于市场运作的这样一些事情。还有一些意义,比如说对绘画语言的研究,像仇晓飞,还有郑国谷、颜磊、洪浩、刘韡他们试图生产出一些新的绘画语言。
还有一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生产叙事。为什么要提到生产叙事呢?在图像转向的理论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是图像转向要把非图像的东西图像化,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西方学界讨论的最经典的非图像化案例,是鲁迅当年在日本观看幻灯片时决定弃医从文的事件。把非图像化的东西图像化,就是把带有叙事性的文字转换成图像。那么这就提出来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画家他制造图像是通过那些途径?第一,他可以通过改造图像生产出一种新的图像;第二,他也可以从非图像领域里面生产出一些新的图像来。我觉得后一种生产图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展示了画家的想像能力。因为我一直主张在当代的绘画里面,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也是衡量一个艺术家是不是有天赋的重要指标。
最后谈到的一点,艺术家在生产图像的时候一定要反思自己:自己为什么要生产图像?这里面生产图像的依据在什么地方?就是他生产图像的核心主张在什么地方?如果存在图像时代的话,那么它一定是一个图像的大发展时代。图像本身是一个大众文化的概念,相比之下,图像并没有绘画那么具有精英色彩。图像它可能包括绘画,也包括网络上每个人传上去的自己拍的照片,或者是自己拍的生活DV,对这些图像的处理要求画家具有很强的选择能力,你能不能在这些图像非常泛滥的,或者说你思考的对象如此众多的情况下保持自觉性?你要明白自己所生产的这个图像,它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画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或者说中国当代绘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其实就是它的反思性,不断地追问:你究竟要做什么?
99艺术网:第二个问题是请问段君先生的。请问图像与观念绘画的关系是什么?
段君:观念它肯定是要通过图像来表达的,观念是对图像的反思,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图像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观念?观念我还是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包括各种非常复杂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个人对艺术的看法,或者是对图像的看法、对视觉的看法,它还涉及到一些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是可供共同讨论的价值主张,比如相对主义的,或者是普遍主义的。那么在我看来,你个人表达观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是说你表达的观念跟你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一致的或者跟你的感觉是一致的,这种观念就自动能成立,而是存在着更加具有合理性的、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观念,比如说普遍主义,比如说对于民主,或者对于自由,对于公正这样一些价值观的认同,我觉得如果能够把它们结合起来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