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文物艺术品:鉴定应诚信 收藏要理性

2012年08月30日 09:07:52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收藏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积累财富、积累知识的过程,目前,全国约有8000万收藏爱好者,给这个特殊行业带来了生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但随着收藏热的升温,文物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虚假鉴定事件屡有发生,折射出行业诚信危机和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他山之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坚守不私下为民间文物做鉴定、估价这一国际博物馆界的基本准则。院方会提供器物、图书文献、书画的专业咨询服务,但明确规定“因文物鉴定非本院法定业务,仅就社会人士所携实物,提供学术咨询服务。由本院研究人员提供相关学术意见,惟此项服务不收费亦不开具证明,若有需要可来电预约咨询时间”。每周固定时间,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专业人员接待民众,对他们带来的实物提供咨询服务。

文物鉴定乱象折射诚信缺失

文物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鱼龙混杂的专家鉴定丑闻迭出。24亿元天价“金缕玉衣”事件,拍出2亿多元的“汉代玉凳”奇闻;地摊上几百元现代仿品拍出988万元的“元青花梅瓶”的辉煌;央视“3·15”对一些拍卖公司、艺术品鉴定公司违背良知和职业操守,将一个个现代仿品鉴定成价值连城文物的揭秘曝光,让人瞠目。近日,王刚主持的鉴宝节目一锤定音,更是砸得收藏市场纷争四起。这些事让广大收藏者与爱好者像驾乘过山车一样,历经惊喜、狂欢、失落、愤慨之余诘问,这个千万人拥挤淘金的高雅市场究竟怎么了?价值百万元、千万元、亿万元的藏品谁说了算?那些国家级、泰斗级的专家鉴定文物还有无权威性?

其实,文物艺术品市场收藏、鉴赏、交换、交易古已有之。过去达官贵人、学者商贾以收藏作为炫富或高雅享受是为风气。而今,广大爱好者将其视为雅好或投资保值。因为文物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学术、艺术和经济价值,必然会成为各类收藏者所追求的目标。但时下更多的涉足者则是希望通过收藏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自然容易被骗上当。近年来出现的被骗丑闻,造假纠纷等乱象,其根源是部分文物鉴定机构或专家学者缺失诚信与道德操守,被利益绑架裹挟,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及品质中诚信为本,诚实忠厚的民风传统被铜臭冲洗得一干二净。收点鉴定费就口无遮拦;拿点好处费,就泯灭良知;囿于私情可颠倒黑白;若被要挟,可年轮倒转;如被追纠,则言学术自由,种种乱象,折射出行业诚信危机和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当前文物鉴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其症结在于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现实拍卖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健全和古玩市场愿买愿卖、自认倒霉的传统习惯并行交杂,也给牟利者可乘之机。如何才能让乱象止步,丑闻禁绝,业内人士及有关法律专家都提出了积极可取的意见建议。首先,文物鉴定是一个主动认识活动,受制于鉴定者的专业学识,品德素养,经历经验及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其诚实可信十分重要。

其次,它是一个集体活动,是由售卖者(委托人)、鉴定人(鉴定机构)、公证机构、拍卖公司共同认定或鉴别的行为,是对物品的判断,而不是判定。是相对参考,而不是结论。这些方面都要诚实、公正、公开才能取信于社会。解决文物鉴定之乱,出路在于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从制度上促进鉴定行为规范化,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同时,实行行业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文物鉴定暴露出的众多不为人知的黑幕,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物艺术品市场要想真正繁荣,文物鉴定业就必须诚实守信,这也是最后的防线。

王珏

鉴定应诚信 收藏要理性

古玩艺术品的收藏是一项高雅、愉悦心境的活动,据统计,全国每年通过拍卖行、各级古玩市场成交的艺术品达万亿元。在这热闹火爆的场景背后,却不时传出丑闻、黑幕,让广大收藏者不时冒出冷汗。从曝光的虚假鉴定事件中不难发现,古玩鉴定黑幕有公司、有市场、有个人顶着“国字号”“博字号”的鉴定专家联手造假;也有拿着某中心、某机构、某学院的鉴定把赝品充真之事;更有“伪专家”“资深鉴定师”“某专家弟子”开出的各种“伪鉴定证书”扰乱市场,使许多收藏者深受其害。

当前,在鉴定中对以下六种专家要特别警惕:一是理论型,会写书能讲课,眼力不行;二是馆藏型,认为好东西都在博物馆,市场民间不会有;三是好人型,不得罪人,不管真假什么都说好;四是贪财型,只要给钱让说什么都行;五是招牌型,顶着某博物馆、某中心之名,骗吃骗喝;六是滥竽充数型,假冒某传人、某学生、某门徒之名乱开各种鉴定书之人。

从收藏者来说,购藏、竞买、交换古玩艺术品一定要理性。一是在自己还不完全具备识别、鉴定艺术品的能力之前,要谨慎对待,千万不要捧着拍卖目录图片和成交价格表按图索骥,买到质次价高的藏品。二是要有定力,不要听信卖者的故事:什么我祖上是前清一名高官;这是我爸追回的“文革”被抄文物等等;结果缺失判断,买了一堆假货。三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被卖家一吹捧什么“一看你就是行家”“上手就知道你懂这个”等溢美之词,吹得自己飘起来,砸下去一堆钱,却买了个赝品。四是不要贪小便宜,见到远远低于市场估价的藏品要留心,小损失积多,就是大损失。五是不要跟风,市场上今天流行收藏红木,明天流行收藏青花瓷,后天跟风收到手里就成了“库货”难以出手。总之,古玩艺术品的收藏,既有赖于卖方的诚实守信,更有赖于收藏者的理性选择。

晓玉

收藏本不易 诚信价更高

收藏是一种历史集存和文化投资,是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癖好和追求。

现如今,收藏队伍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收藏爱好者约有八千万之众,比英国人口还多。仅太原市规模较大的古玩城和古玩市场就有八九个,经营户至少也有3000多家,双休日来自省内外摆地摊的有近千家,各地前来淘宝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有些“收藏家”们把收藏当做高回报的投资行为,以为搞收藏没有门槛,只要有钱说进就进来了。这给一些不良商贩以可乘之机,他们不讲诚信,唯利是图,知假贩假;设局子,编故事,埋地雷,让你不停地交“学费”,搞得市场一片乱象。有人调侃:古玩城越盖越大,古玩越玩越多,收藏家比古玩还多。再则,艺术品高端市场表象繁荣亮眼,实际暗影重重,知假、拍假,制造天价神话和传奇。一些所谓的顶级专家,为牟利昧着良心指鹿为马,假鉴定、出伪证书等等,不一而足。加之热钱滚滚,资本的运作,助长了一部分人的投机心理和浮躁心态。收藏成了纯粹的商业行为,收藏成了快速积累财富的捷径,人趋利的本能把诚信抛到了一边,市场被扭曲了,真正的收藏家被边缘化,诚实守信的商家则挣不到钱。有人感叹:古玩市场的水太深了,东西不好买,买上卖不掉,一买一个假,搞得不会做了。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面临道德滑坡,诚信危机,或者说进入一个该反思的阶段。

让“藏家”和“商家”不讲利也不现实,但核心应该是先讲“义”,正如晋商所遵循:“仁中取利,义内求财”的信条。当下,活跃在古玩市场上的人群,大多是生意人,他们为利而来,趋利而去,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诚信缺失,艺术品市场岂止是一个“水深”,简直就是一个“险滩”,还有什么“利”可言,让你血本无归也未可知。好在市场上不缺诚实守信的商家,也有不少真正的收藏家,他们是中华文化的托命人,是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希望。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从自我诚信做起,艺术品市场才会长期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