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苗:不喜欢炒作投资现状的市场
林天苗工作室里十几个工人安静的工作,她们的工作极度复杂和细腻,每个人旁边都有一轴轴丝线,她们将一缕缕丝线梳理到根根分明,涂了胶后用镊子小心翼翼的粘在骨骼模具上,就这样时间累计,所有的物体都被丝线所缠绕。这就是林天苗从1995年到现在都在进行的与线相关的工作,直到现在她每天上午差不多九点起床,在十二点之前都会参与到手工制作中。工作室其他角落中摆放着她各个时期的作品,包括之前的白色丝绸和棉线缠绕的女人体,也包括近两年的彩色丝线缠绕的骨骼系列的作品。在还未成型的作品中,看到最多的目前正在创作的,将日常工具例如钳子、锤子等与骨骼组成一个合体,再以线进行缠绕,她阐释说:“工具本身有一个固有的功能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地域性,或者它的一个用途、功能,如果你改变它的用途,以前的功能就消失了。就和你的骨骼一样,你的骨骼不起任何作用的时候,它以前的功能就没了,当然把它们俩有意无意地,或下意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新的功能产生了,新的意义也就产生了。”
平时若无特殊安排,林天苗都是比较规律的,上午在工作室忙碌,直到12点钟就已经很累了,下午零零散散地交代一些事情,做一些自己的工作,中间穿插着儿子的事情、邮件的事情等,让她很难松弛下来。对于这种紧张的忙碌,林天苗说是因为在准备今年9月份纽约的回顾展以及10下旬的纽约另一个画廊的个展:“等待这种大型展览等了很多年,现在是很累的状态,我并不喜欢这种状态,可是你要完成肯定有这种状态。”
回顾展将展出29件作品,其中一件作品中包含着15件小作品。作品包括从1994年的第一件《缠的扩散》开始直至2012年的新作。由于作品的制作过程繁琐,展览之前林天苗在时间上的压力特别大,即使新作展出一两件而已,如今的作品体量跟之前相比变小,但越小的东西越难做,越小的东西力量表达起来要求更精准。
近二十年,与线的缠绕
作品《缠的扩散》是林天苗的第一件艺术作品,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的艺术中再也少不了“线”和“缠”。回顾1994年夏天,还生活在美国的林天苗和王功新夫妇回到国内,在向当时在做艺术的朋友公布了一个消息,将他们在北京四合院的家做成一种国内当时没有的概念“开放工作室”,这在国外并非是新概念,但在国内却很新奇,其实当时他们的想法是出于没有展览场地,林天苗说:“那时不像现在,798一万个画廊等着你,当时当代艺术属于地下艺术,是没有地方可以展,没有一个画廊、工作室、博物馆可以展。开放工作室也战战兢兢的,开两个小时马上就关了,不然警察就来了,大家为理想而聚在一起。昨天晚上王老师还发现十七、八年前的录像带,现在看自己当时那么年轻,当时在场所有人现在都在这个行业里,都算是‘腕儿’了。没有想到开放的当天,工作室里能聚集几百人。”
这次开放,意味着林天苗的第一件艺术作品面世,她取的名字是《缠的扩散》,她对这件作品的描述是:“一张用宣纸制成的白床上,中心部位插着20000 根针,针尖向上,每根针连接一根白线,白线的另一端系着乒乓球大小的白棉线球,它们被扩展开来。在枕头位置的下面放着电视屏幕,录制的影像是双手在制作白棉线球。”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林天苗开始与线互动,并且是极度复杂的手工劳动,直至现在,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对于材料的利用,林天苗并没有刻意的选择,但是对于线的可能性的挖掘却是她多年来一直的兴奋点所在。对于线的最初印象是她小时候,母亲总是用白棉线,也喜欢在姐妹中选择林天苗来缠线,所以她从小对于缠线这个印象格外深刻,这似乎让她有一种奇怪的、特殊的情感。于是林天苗在作品中将这种劳动发挥到了极致,并且不断挖掘缠线的新突破。如果说母亲对于林天苗的艺术有很大影响的话,那做了母亲之后的林天苗同样有了很大变化,回国之后,林天苗有了孩子。一个女人往往在有了孩子之后对于工作和理想的期待更容易转换到孩子身上,而林天苗与其他母亲不同,她有了孩子之后却觉得:“我看来生孩子之前还想玩儿,还想探索,还在成长,我感觉生完孩子以后停止成长,就是停止了你觉得你自己还是孩子那种感觉,一下子成为了母亲这个感觉。把她的母性给调动起来,人家说‘母老虎’,大概是这个理由吧!她为了让孩子生存,把这个能量调动起来,很重要的能量,你的人生才真正的完整,这是我自己的体验,当然你会思考教育、会思考生存、会思考越来越多的问题。”这种思考让林天苗的能量稳定了很多,而且能够很坚强的把这种能量发挥出来,这让她开始在作品中更加深入的思考,并将有了孩子之后的心理变化反射在了艺术中,这个时期就是她开始缠日常生活用品的时候,那几年里她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用白棉线缠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反射给她每一个阶段的情感、成长过程,孩子也会传递新的观念或被遗忘的知识给她,这让她很欣慰。
传统文化无声渗透
她和王功新的家兼具工作室坐落在北京东六环边上的一处安静的别墅里,四周绿色如荫,只听得鸟雀的叽喳声,林天苗说选择这里就是为了清静。他们将原建筑推倒并根据自己的设计重建,下面一层工作室格局简单空间大,上面的家则室内室外浑然一体,玻璃墙内的鱼池和鸟笼与墙外的莲花池交相呼应,初次到来者往往分不清哪里是室内哪里是室外,硕大的客厅最吸引眼球的是整面墙的书架上排满了各种书籍。从家里的摆设,能看得出来两位艺术家的爱好,各式地毯或许是林天苗所爱,而在这充满现代气息的空间里,各类传统石头和绘画也分散的摆放在周围。关于喜欢传统石头的原因,林天苗说:“我觉得中国的绘画史甚至书法史都写得特别完整,但是石头对于中国来说,它多数作为建筑的部件,当然也有佛像、造像的信仰功能,很少留下来,艺术家本很少以艺术独立的态度而存在,但是他们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但只是附加在功能之上,没有像国外是一个独立的雕塑的概念,挺可惜的,所以我比较关注,而且我比较喜欢有力度的同时又具备敏感的东西。”
传统文化对于林天苗的是影响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父亲本身是国画家,她觉得传统文化对于她的影响是深入到骨髓里头的,不能简单的分哪个门类的艺术,“你看我的家庭摆设,或者是你看我的生活,就是融在里头,很难分门别类对你有一个特别具体的影响,我觉得当代生活,如果你还是用过去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你的精神需求,肯定会寻求某种改变,我们现在从事的就是想寻求一种改变,寻求一种多元的东西,或者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在国外的几年,林天苗真正有了当艺术家的理想,观看展览,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带给林天苗很多另类的想法,但那时的林天苗更多的是在支持丈夫王功新做艺术,自己则从事纺织设计的工作。王功新回忆说:“在纽约的时候,她只能一直支持我在做艺术,所以自己没有办法做,但是对于艺术她是一直在看,没有办法,一直停不下来做设计工作,我们俩要为生计打算,所以那也是回国的一个原因,但是她脑子没有停,一直在看东西、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转,所以回到国内的时候生活能减压了许多,回国的时候开始做艺术了。”
林天苗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子,经过工作室时也不忘记叮嘱工人几句,顺便安排事情。初次见面就能感觉到,这位艺术家将内心的表情都表达在脸色上,说话直白,不留余地。反而,丈夫王功新却表现出的是和蔼随性的感觉。这些年来他们夫妻两个除了2002年共同穿凿的作品《这儿?哪儿?》之外,很少在艺术上进行合作,谈到原因时她说:“夫妻之间的合作,除非有一个人完全妥协,或者有一个人完全付出,我认为这个夫妻合作是不可能的。这个合作在生活上没问题,在艺术上,创作方式、思维方式很多东西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不可能妥协的。”
艺术家的转变其实很自然
或许是因为她对于艺术的态度,亦或是因为她对于艺术材料的敏感,林天苗后来渐渐被冠上“女性艺术家”的称号,她开始迷惑,直至现在都反感将“女性艺术”单独来探讨,她觉得这种身份的规定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女艺术家被边缘化了,例如一个中国的女性艺术家在世界上参加展览被定位身份的话,并非是首先看她的作品,而是首先定位于是女性艺术家,尤其强调是中国女性的艺术家,再看她的作品怎样,这不公平。她说:“除了男人就是女人,她们和男性艺术家有同等的权利,独立的想法,艺术就是艺术,没有男性艺术和女性艺术之分,我就看作品,不看性别,所以我挺反感参加女性团体性的展览,非常反感,跟我所有的想法是相左的。”
林天苗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体开始创作,这里除了表达她对“女性”这个话题的态度之外,还反射了她对社会中女性的处境的关注。这种对身体的利用在2008年的个展《妈的!!!》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从那之后至《一样》个展之时,三年的功夫,林天苗的作品又带给人新的观念和视觉冲击,除了作品手工艺的极度复杂之外,整个展览现场被打造成一个极度奢华的场景。金箔包裹的骨骼成为林天苗作品中新的元素,一直以来缠绕的白色棉线也开始出现各类色彩。林天苗似乎又深入了思考方向,或是对于消费社会的反应或者是对于生命的体悟,这种极度奢华的场景林天苗说是有意而为,但对于这种转变,林天苗回答说:“其实用什么材料是很自然的,比如今天我用到木头,这个很自然,对于我们来说,艺术家没有什么太多的理由,用什么材料无所谓,或者是一直保持用一个什么材料也是对这个材料的熟悉程度或者对这个材料,他觉得没有表达清楚等等这一系列的东西才产生今天的结果。”林天苗工作室里最显眼的是2011年在天安时间艺术中心个展上的作品《N年的一样》,耗费了工作室所有人的八个多月的时间,用金色线和棉线手工绣出爆炸场景,作品外框则选择了金箔包裹的骨骼外框,这件作品完成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的前几天,来的奇妙的巧合。
这件作品的创作变是林天苗在材料上的转变时期,林天苗说:“那个作品当时我们做的时候正好是大的转变的时候,就像你看到的转变,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当我做完的时候正好是那样,可能有一种巧合,同时也说明了一种就是人生的一种开始和终结都是在一个原点上,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创意或者是idea或者观点什么的。这个东西比较抽象,也比较具象,你看它很具象的一些现象,有一些元素又很抽象,把这个东西就混在一起,从抽象到具象,从具象到抽象,从有这个想法到没这个想法,从有这个观念到没有,这样的状态,也反映给这个作品,也是这样的状态地连我自己都无法描述说清楚,因为我觉得当一个作品如果能拿视觉语言阐述清楚,就不应该用文字来说清楚,我是用另外一个视觉形式阐释给观众的。”
对于市场:在乎也不在乎
林天苗的作品90%的藏家都在国外,她是一个很勤奋的艺术家,作品数量很多,但是在国内的拍卖和交易记录却不多,从雅昌艺术网拍卖数据来看,林天苗的拍卖记录是从2006年9月开始,截止2012年6月份,上拍作品共43件。其中成交作品32件,成交比率为78.05%,总成交额是1009万元。成交价格前两位均出自2008年春拍中,中国嘉德(微博)拍出的林天苗与王功新2002年共同创作的《这儿?哪儿?》,成交价为952,000元人民币;另外一件是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出的林天苗2004年创作的作品《创始者》,成交价为967,500元港币。或许是中国的藏家并没有意识到林天苗式的艺术家的作品好在哪里或价值在哪里,然而更直白的表述是不懂得,林天苗不喜欢中国炒作投资现状的市场,她说:“天安时间的个展我敢说这个展览是挺好的一个展览,牵扯到收藏。翁菱他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推广,最后的回馈和反馈,就是销售这块不是很好,我觉得跟中国收藏家的认识有关系,中国收藏家主要还是投资型的,他们在衡量一件作品的时候是用数字,不是用真的喜欢或理解来判断的。中国现在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只是在中国范围之内炒来炒去,因为他控制不了其他的国家的东西,他只能控制自己国家的东西,就那么十几二十个人胡炒,所以我对这些,也在乎也不在乎。我希望被理解,被喜欢,但是我不希望我的东西被那么虚高地炒,我觉得现在我的状态挺好的,都是国外的一些大的画廊、一流的画廊、博物馆慢慢地接受我,是一个良性的开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