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赝品泛滥 是法律问题
画家赵建成近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北京琴岛荣德拍卖公司上拍了10张自己作品的仿品,其中包括他创作的大师肖像系列的仿品。赵建成为此将该拍卖公司起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这则新闻让我想到了资中筠先生前两天在香港书展上演讲中说道:“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毒奶粉、毒胶囊的问题归于道德问题,并试图通过道德教化去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如果制度不能惩罚作恶的人,就保护不了真正守法律己的人。因此,不能用道德问题来掩盖制度问题。”
我觉得应该在毒奶粉和毒胶囊的后面再加上一个假字画。
书画拍卖乱象横生,赝品泛滥,同样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现下的情况就如资先生所说,制度既惩罚不了作假的人,也保护不了真正守法律已的人,更没法保护真正的藏家。细看一下,首先是拍卖公司靠不住,在某种程度上,现在有的拍卖公司就像现在的基金公司一样,不管客户赔钱赚钱,佣金照赚。对所拍的拍品,因为有漏洞可钻的免责条款,结果在拍品的真伪上就有不作为的情况,只管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买家的损失。
其次是卖家也靠不住。有一种是卖家以假充真,从潘家园低价收购的假货,在拍卖现场走一遭后,有了图录、成交记录和媒体报道都齐全了,就摇身一变成为一件“流传有绪”的真品,将来无论是再次上拍还是卖给私人,都有了价格基础。这样拍卖场沦为假货和赝品洗白的场所。还有一种卖家是以次充好,把拍卖场当作了炒作场。为了捧高某人书画的价格,就像炒股炒金一样,来回倒几手,原本没有名气的作品价格却像孙悟空的筋斗云一样,蹦着往上翻。拍卖场成了书画作者成名的青云梯,几个滚儿下来,作品成了天价,无名氏也成了名家大家。受害的的买者,高价买了水分过多的劣作。
拍卖公司表面看起来是坐收渔利,但事实上他被买家和卖家忽悠的事儿也常有:买家以高价拍下藏品,数额惊人。但拍卖会结束后却迟迟不付账,让拍卖公司头痛不已。想想看,拍卖公司不管是卖的也好,买的也罢,几乎是各种环节都出问题。这就不是道德两字可以涵盖住的。字画市场“一真难求”,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鉴别困难,翻看字画真伪史上,专家各执一端,真伪难分。画家本人也有前假后真的案例,弄得画家的话也打了折扣。吴冠中生前曾遭遇自己假画被拍的事件,虽然自己全力举证,但仍败诉。法律不保护买画者,售假者造假者得不到处罚,反而有大把的利益可图。难怪售假造假的越来越多。好在时代也在进步,画家霍春阳(微博)虽然不如吴冠中名气大,但他今年也遭遇假画事件。最初也跟吴冠中一样,他本人亲自“鉴定”非真品的画作,卖家既不肯退画,还称画家本人无权定画真伪。好在法律尚在,6月29日,法院终审判决认定当代画家对自己作品的鉴定有“权威性”。给霍先生撑了腰,也给造假者当头一棒。
只不过画家有权威判断自己画作的真伪,这点常识居然需要经过法院的首肯和认定,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嘲讽。书画拍卖赝品横行,拍卖行信不过,买家卖家也信不过,把这种原因归结成道德问题一看就是躲懒,而且不试图寻解,找顶道德的大帽子一扣,自己躲在里面继续为所欲为。其实事情的症结就像资中筠先生所说的,应该从制度上的缺陷和法律上的漏洞管理这两方面入手,制度健全,法律跟进,让造假制假无机可趁,此时再辅以道德良心,书画拍卖或许才有河清海晏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