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书画市场:过分商业化或影响“国宝”出现

2012年07月22日 16:47:14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7月正值毕业季,又一批美院毕业生们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雅昌艺术网日前发布数据显示,美院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最终并未成为职业画家。专家认为,在古代,职业画家和所谓文人画家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衡量一件古画的价值高低,不应武断地按画家属性区分,而应主要看画作的功力和艺术造诣。

一如“学院派”和“传统派”之争,文人画家作品的艺术价值就高于所谓的职业画家吗?其实在古代,职业画家是相对士大夫画家而言的。除了部分宫廷画家外,职业画家大多活跃于民间,以卖画为生。

行情:

职业画家作品天价频出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画教授周志龙在受访时表示,唐朝文化大繁荣,但画家地位并不高,尽管如此也涌现出许多着名的职业画家,如“画圣”吴道子和阎立本等。两宋时期出现了画院机构,职业画家众多。有很多人认为“扬州八怪”都是文人,而在周志龙看来,他们绝大多数都以卖画为营生,尤其是郑板桥的小文《润格》还“明目张胆”地贴出了价目表。所以说,判断一个画家究竟是文人画家还是职业画家,应该以作品的功力和艺术造诣为标准,而不是武断地按“出身”分高下,不能认为所谓“文人画家”的作品价值就高于“职业画家”。

书画专家许习文则认为,古代靠卖画为生的画家并非主流艺术群体,主流画家还是士大夫式的,以陶冶身心、修身养性为创作目的:“历来的画家比较含蓄,如果一谈一尺画多少钱,就是非常俗气、市侩的事情,而‘扬州八怪’特别是郑板桥却公开讨论真金白银,所以他们在当时才会被认为是‘非主流’。”事实上,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国,卖画为生的画家已经不少,他们都非常重视自己作品在市场上的行情变化,比如广东画家苏六朋及大名鼎鼎的齐白石等。“当时书画家‘挂单’很流行,也证明职业画家们心理上已经突破了对卖画为生的‘忌讳’。”许习文说,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尴尬:

想当职业画家得先卖“行画”

邱逸曼刚从广州美院毕业整整一年,他告诉记者,短短一年间,班上大多数同学已经转行,只有1/5到1/4还坚持在向职业画家奋斗。一年后的今天,邱逸曼有些迷茫:“国画家出名晚,得‘熬年头’才有可能被认可。纯粹的艺术创作也需要资金,需要画廊和展会的支持。可现实却十分尴尬,走纯艺术路线的年轻画家通常被认为不具‘投资性’。”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为生活所迫的他也不得不走上自己曾经抗拒的路子——以卖“行画”为生,支撑自己的艺术创作。

业内分析

过分商业化或影响“国宝”出现

当代职业画家的群体越来越大。雅昌艺术网日前发布的“中国美院财富权力排行榜”对活跃于市场的“75后”艺术家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62位美院毕业的艺术家中,最早进入艺术市场的(以其作品最早上拍时间为准)是在2003年,最晚的是今年。这批青年艺术家在近十年里共为拍卖市场贡献了近2.7亿元的成交额。

在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上,作品卖得贵不贵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外界衡量画家水平的重要依据。独立生存的岳敏君算是职业画家中的典范,十余件作品的拍卖价格超过千万元,其中《轰轰》曾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5408.7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创下其作品的成交纪录。职业画家牛在哪儿?许习文认为,这些职业画家除了绘画功夫过硬外,他们的作品生活气息比较浓,叙事写实,积极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面貌,而不仅仅是沿袭古风。不过,也有一些画家在创作时两眼只“向钱看”,许习文觉得艺术创作如果过分受商业化影响,就可能导致粗制滥造:“比如某些人画一些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画’,或找人代笔、或流水作业整出18张一模一样的东西。”他表示,这也是当代很难再出国宝级书画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