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民营美术馆的现状
从2011年6月至今,我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原证大现代艺术馆)实习。期间参与几个有代表性的不同性质的展览的执行经验让我对民营美术馆及艺术制度的相关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喜玛拉雅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作为上海最有代表性的三家民营艺术机构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发展模式,但却面临共同的发展课题:学术独立、非营利与以资金来源为重点的行销模式和管理模式建构。文章从上述几个角度入手对民营美术馆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重点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三个不同性质的展览为例探讨美术馆项目运作模式中涉及的资金来源、运营营销和学术推广问题。然而每个节点的推进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努力,文章最后探讨了现今艺术管理教育现状与艺术管理实际操作之间的脱节和设想,虽然是从民营美术馆话题引出的,事实上适用所有教学单位与艺术机构的有效对接问题的讨论。
影响艺术机构的关键因素:资金来源、管理水平与学术质量
2012年2月19日一场名为 “独立机构及个人对当代艺术发展的作用”的讨论会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中国现今比较活跃的有代表性的民营美术馆的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其间很多关乎民营美术馆发展曾被反复讨论现在仍然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有所涉及,但是问题不深入,也未成体系,当然我们也从中获得很多积极的信息——管理团队的专业化,艺术基金的积极介入、建构独立的学术委员会的尝试。上述研讨的内容成为本文讨论的起点和个案分析的材料。艺术机构独立性及良性发展的实现有几个关键因素一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其中艺术基金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私人作坊似的幕后老板的附庸风雅的一时兴起或唯利是图的文化商人的不计后果。虽然中国现今大部分的民营艺术机构和美术馆仍然都是这样的情况。第二点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的逐渐建构。美术馆的馆长及主要管理者首要的职能是一个行政管理者,他们必须具有独到的判断力但却应该是制度的建构者与模范遵守者,学术委员会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如同企业管理强调政企分开会激发企业活力一样,美术馆的学术和管理的权责明确会给学术独立发展和长久艺术影响力提供条件。
一、非营利:一个需要被重新讨论的概念
美术馆自身发展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从日常运营、人员雇佣、行政开支、硬件建设、媒体宣传、教育活动到项目支出。对于民营美术馆来说,每笔资金的来源都面临挑战。在热钱乱窜的金融危机之前,以房产大亨为代表的富商都慷慨的支持艺术,甚至出现自己出资兴建美术馆的热潮。当畸形的经济热潮在政府对房地产高压态势下逐渐退却之后,全国的很多民营美术馆又进入了寒冬。重新退回到出租场地的尴尬境地。以此,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个问题,看似繁荣的表象真的没有给中国艺术的长远发展留下可供借鉴和利用的遗产,反而在这种困难的时期才能让在跃进中匆忙赶路的人沉下心来做些有意义的事。谈到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人质疑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因为我们自上而下的文化产业战略还在不断升温。在有限的范围内,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会刺激艺术的发展,但是对于民营艺术机构来说,能争取到政策的资助绝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民营艺术机构的展览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前卫性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难被政府接受和鼓励的。何况在中国,很多地方政府拿着这些资金大兴土木,新兴的地方豪华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在我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在运营资金缺乏、项目无路的情况下,会出现文化集体烂尾楼现象。民营美术馆可以凭借项目的质量输出展览,这将是一种实用主义互补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重新回顾非营利理想的现实遭遇,早在1998年到2005年期间,王南溟就对中国的艺术制度和美术馆进行过讨论,但是其中很多理想化的预想至今都毫无进展,用他自己的话说“变得更有问题”。在他的一篇早期讨论非营利空间的文章“与美术馆的互动:非营利空间的必要性”中从政治学和法学的角度描述了非营利空间的尴尬境地、政策困境和发展问题。他的这些论文现今已经整理出版。此处他所讨论的非营利空间实际上很大部分是与我本文讨论的非营利艺术机构重合的。现在这些有影响的机构很多以美术馆命名。当这些有价值的终极追求遭遇冷遇的时候,从每个关键细节着手开展工作就应成为当下的工作重点,我们并不是以此否定这些长远追求的存在价值,这些导向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管理团队与理念更新:保证学术质量的积极因素
民生美术馆是有金融背景的美术馆,外滩美术馆也有国际艺术基金的支持,喜玛拉雅美术馆现在由于管理者的变更也开始积极吸纳国际基金,2012年九月份将有一场由英国领事馆支持的大型雕塑展览,后面将要讨论的沪港交流计划主要出资方是香港艺术发展局。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可以促生更为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学术委员会,因为出资方与民营美术馆的幕后老板在人才录用上可以实现权力制约,当然这种所谓的最好的状态也是不符合国际美术馆的运作规范的——管理者和出资方理想规范状态是委托制的,资金提供方不具备参与实际项目决策和运作的权利。管理者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同样可以为民营美术馆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Larys Frogier现任外滩美术馆的馆长,他来自法国,民生美术馆最近的一场展览是和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合作的,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执行馆长王纯杰有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委员会主席的工作背景。这些国际化的管理团队的介入不仅在管理专业性和学术把关上有更为专业的尊重艺术的视角,而且反过来提升美术馆的实际运营水准甚至直接带来资金支持。在此我们会同样听到类似的质疑:民生美术馆曾经举办的粗制滥造的展览甚至搞不清现代艺术的范畴,所有这些美术馆展览把关现在仍然很大程度上是听从与出资方而不是学术委员会的意见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始终是制约民营美术馆的瓶颈,因此在我个人看来,从每次项目入手——包括资金来源、学术把关、推广营销等各个方面——探索最为理想的模式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理念,但这却是最好的选择。外滩美术馆的“艺术夜生活”项目和民生美术馆的当代影像展都是成功的案例。下面我会针对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具体案例展开分析。
三个个案:民营美术馆展览的运营模式分析
具体到展览,有些有效的运营模式可以在实践中为我们构建民营美术馆的理想状态提供借鉴,喜玛拉雅美术馆从2011年至今主办三个展览的不同背景提供了三个典型的模式案例。2011年“九月的艺术”系列活动是一次以抽象艺术和水墨为重点的展览,这次展览是在奥利瓦策划“大象无形”展览之后,抽象艺术的讨论较为活跃的背景下举办的纯粹学术性的展览。上个月香港艺术发展局与喜玛拉雅美术馆共同举办的一场艺术展览“从威尼斯到朱家角——鸿港浩搞笔鸦”在朱家角分馆开幕,随后艺术制度的研讨会在上海大学99创意中心举行。本次展览的资金大部分由香港艺术发展局提供。与此展览几乎同时开幕的“设计的设计原研哉中国展上海”是一次靠美术馆自身营销补足展览经费的展览。
一、纯粹学术性展览:九月的艺术
奥利瓦在策划“大象无形”展览之后,引起了中国艺术界对抽象艺术的广泛讨论,这次展览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举行的。与之互动的一个学术论坛和一个水墨展同时在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分馆举行。这次展览的实际费用不到二十万,但是在我看来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展览,特别是随后的学术讨论邀请到的专家对抽象艺术的讨论都涉及到了问题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即将出版的由研讨会现场发言及个人研究文章汇编的论文集将是一本有价值的专业性学术专着。这次展览的费用全部由美术馆的项目资金支出,这种模式仍然是美术馆项目运营的最主要的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在最节省的状态下,尊重专家,最大程度的达到展览的效果和学术讨论的目的。不需要奢侈的开幕式和昂贵的宣传,专家的差旅费用都尽量节省,期间关注细节和问题实质的严肃的学术团队和高效的执行团队在这种模式中需起到关键作用。展览的学术推进作用和对没有市场的艺术创作者的支持都是极为积极的影响因素。
二、赞助合作型展览:沪港交流计划
美术馆的资金来源除了独立的基金会还包括一些国际国内的政府和民间组织。香港艺术发展局成立于1995年,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组织,它有着严格的民选程序,同时又致力于支持非牟利的民间和个人艺术创作。蛙王是在艺术发展局的支持下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自由艺术家。本次展览项目同样由展览和论坛组成。作为主要出资方的艺术发展局和承办方的美术馆成功的有效互补。除了提供了一场前卫艺术展之外也讨论了两地不同的艺术发展制度和经验。以美术馆的名义寻求赞助和合作是美术馆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但是其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是作为企业集团下属的美术馆吸纳资金的身份尴尬和合法性,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是捐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美术馆的真正独立。
三、带有商业运作的自我营销:原研哉中国展上海站
原研哉是日本优秀的设计师,作为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它将这一品牌的设计理念一直延续,简单而有品质的追求和作减法的设计理念在做加法的设计趋势中自成一格。不仅如此,他的《设计中的设计》、包括最新的《白》和《欲望的教育》都成为很有影响的专着。特别是《欲望的教育》从一种消费群体审美价值观培养的角度和类似接受美学的视野对设计工作重新定义。同时他在日本策划了很多年轻人的展览,这其中的很多作品属于跨媒介——物理、化学、新材料、装置艺术——艺术作品。一些突破单一视觉、将触觉、听觉等感官充分调动的艺术实验方法不仅对设计工作有所启发,也同时会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展览,由于涉及到跨国运输、展场装修布置、国际差旅等费用预算达到了将近两百万。对于一个民营美术馆来说,这将占去一年预算的很大部分,影响余下的展览运作。民营美术馆的自我营销和造血机制需要被重新激活。当然,这种模式的开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展览,毕加索上海大展事实上是以营销失败告终的,因为中国的艺术消费群体事实上未成气候,自我陶醉的前期大笔投入并没有因为毕加索的名气而获益颇丰。原研哉的名气当然无法和毕加索相提并论。但是原研哉的作品和他曾经引领的品牌却有着更为忠实和可以被更易精确判断的接受群体——设计师及各大院校的设计类学生。门票收入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因此,以馆长、策展人、包括原研哉在内的全国巡讲团队进行了拉网式的全国高校巡讲,宣传效果在每天数以千计的参观量中得到了体现。这个时候,有人会质疑,包括美术馆内部的员工也会质疑,我们的这种方式是不是偏离了美术馆的自身功能,我们由曾经的文化奉献者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在我看来,这种质疑站不住脚,反而合理定价的门票收入和衍生品收入在国际美术馆的行销模式中已有惯例,而且作为民营美术馆的两百万的投入是不可能在这些营销中全部收回的。这两百万的前期投入和展览的营销收入实现独立核算,展览收回的费用可以保证美术馆的存活和后续项目的开展。在没有健全的财政税务政策优惠支持艺术赞助的情况下,独立核算方式和专业的管理团队是保证展览质量的关键。
衍生品(包括书籍、纪念品、借用作品形象的日常用品)和门票收入是民营艺术机构资金来源的途径之一。面向不同群体的营销模式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美术馆自身发展的资金来源,同时专业的艺术引导和参观引导可以作为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的一部分。以原研哉展览为例,策展人朱锷提示在校学生,“尽量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作品的版式设计、材料选择等更为细微和具体化的方面,而不要只停留在抒情化的表达,甚至学生可以拿着尺子丈量行距参观展览。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则应关注原研哉是如何将品牌的风格一直延续,并成功沟通设计和管理团队的。”截至3月25日,原研哉中国展上海站的参观人数已超过一万多人,高校巡讲和针对性的宣传方案初见成效。当然并非所有的展览都适用上述模式,大多数的展览不会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伦不类,而且门票的定价、营销模式、宣传群体的策略也应在合理和互相监督制约的范围内。
无法对接: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误区
这篇论文的另外一个初衷是希望可以讨论曾经火热,现今被就业市场冷落,但仍有炒作空间的艺术管理类教育与艺术机构需求的对接。现在很多艺术管理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仍然十分荒唐。事实上,艺术管理类学科是独立于其它领域有着自身特点的,其中有两个不同角度的主张:一是建构艺术制度的希望和艺术合法化为代表的宪政权利希望,这一研究方向尤为重要,一方面这是作为学术研究自足存在的,有着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不可或缺性,但是问题是不管是从自身研究难度和外部制约条件来看,这项工作都是困难重重。二是极为具体化的运营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美术馆技术性管理和细微的学术性话题的研究。例如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和学术顾问团队的建构,美术馆展览部的策划工作,美术馆的公共项目,比如教育部门在面向不同的年龄层的教育及推广工作的方法。在我看来上述这些层面的问题现今成为可以取得实际进展的努力方向,此项工作的每步成功都将为第一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实际支撑材料和方向指引。
然而事实上很多艺术管理及策划类教育都没有涉及问题的关键,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准的情况仍占大多数。其中有几个代表性的弊病。一种是把管理通论改头换面更名曰“艺术管理概论”。一群没有任何艺术管理实战经验或是深入研究的人写出的艺术管理概论除了瞎论都是一堆废纸。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究气很浓的传统美术史很强的院校所误以为的只要学好美术史就能进行美术馆管理工作和策划。在此种教育现状下培养出的人既不会有自由精神,也不会有管理能力。这种问题的责任不在学生,在不负责任的高校。当然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管理和史论专业是个个案,有着很好的传统,为艺术机构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面对自身和外界的新背景,一些新的课题应该被得以重视和讨论。
结语
全文以实用主义态度具体分析了民营美术馆的积极探索和具体展览项目运作模式,这些肯定的态度不代表我们止步于此,而是这些模式提供了我们接近理想状态的可供讨论和借鉴的渠道,同时也是实现对艺术创作者和奉献者的自由和权力的尊重的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