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西沐:艺术金融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2012年05月14日 15:02:13  来源:新浪收藏

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使艺术金融一步步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关注艺术金融发展的同时,深感艺术与金融的发展很难同步,或者说,要让艺术金融自然地完成行走,尚需更多时日的调教。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能将艺术与市场挂上钩已是不易,今天又要将艺术与金融整合在一起,在一些人看来,不啻于“胡闹”。看来,让艺术与金融来点时髦的跨界,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是,艺术与金融的跨界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已难以回避。

首先,艺术金融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金融市场,它包括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及产权市场等五个子市场。然而,在中国,除了证券和房地产市场以外,其他三个子市场都未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逐渐成熟及艺术品投资回报率的逐年增长,艺术品金融化的呼声不断高涨。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为金融市场的第六极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多的是一个进程,即艺术品市场不断金融化的进程。艺术品与金融牵手在西方社会早已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却是初露端倪。艺术品金融化的实务运作也意味着一种变革与出新,过人的勇气、敢于突破禁区的观念意识与创新精神不可或缺。但是,现在还有人认为,艺术品金融化意味着艺术遭受着金钱的裹胁。事实上,艺术品金融化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在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关注与聚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各类艺术品投资资金的规模以超百亿,已经形成了一批颇具经济实力与市场运作规模的投资机构,特别是广大的金融系统也在积极探索与试验艺术金融的发展问题。可以说艺术金融正在成为投资领域的一个比较热的关注点。虽然,从目前来看,艺术金融的规模还不大,发展上不成气候,但这并没有阻碍被业界称之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金融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其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需要金融化的推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过程正在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推动力量。我们知道一个市场的发展,最为主导的根本力量是需求,即来自消费市场的拉动力量。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来说,艺术金融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是有效整合、发现、发掘市场需求与消费的重要机制与手段。艺术金融的大众化、规模化与社会化是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其中大众化是产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大众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金融产业,同样,没有大众化就难以产生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大众化是实现艺术金融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整合性入口;规模化是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保证。可以说在艺术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及金融产业化的过程中,规模化的实现更多地是通过艺术资源非标准化向标准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无非是实现的基本支撑与手段是依赖的金融服务机制与支撑服务体系来实现社会化基础,艺术金融的发展需要社会体系与体制的支撑,特别是法律法制、成熟机制的保证及相应社会文化的包融等。艺术金融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就是,市场的潜在需求与现实的购买力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跨越这一鸿沟的重要推动力就是艺术金融业的发展。

据《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大约在200多亿元人民币,2010年,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就达到526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据则达到了1050亿元人民币。当人们看到这一迅速增长的市场的同时,可能忽视了一个更为惊人的事实,那就是根据国际经验,按照社会资产财富所计算出的6万亿之多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需求额。经测算,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大约为360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数据包括了拍卖、画廊、网上交易、博览会及私下交易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3600亿与6万亿的差距,需要用新的理念、机制、平台与手段与弥补与衔接,而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是我们已经看到的最为有力的推动者与实现者。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艺术金融在推动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意义就在于此。

第三,市场特别是资本已经或正在参与艺术品价值构建的过程之中。

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要产生变化与变革的时候了,这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期待,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发展的一种内在的客观需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重要的转型。转型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实际运营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发生需要条件、环境及内在动力的支撑。其中,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最为直接的重要推动力,这不仅表现在资本的参与可以不断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张,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本理念的推动下,收藏文化及其市场运作的规范与秩序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甚至说都将走向一个全新的范式,这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中国艺术品市场价值观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不断达成价值构成取向的一种融合与统一,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融合与统一,这是资本之所以能够通过市场过程参与到艺术品价值建构过程的一种理论上的基础。事实上,作为资本,它不论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什么样的领域呈现出什么业态,都不会改变其基础的本性,那就是在一定的时空状态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资本的这种扩张本性,会导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构建过程:资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价值取向相背离;另一种是资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价值的取向相融合相一致。前者的情况会导致艺术品价值构建与整合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反映在艺术品市场过程中,就是失范与市场秩序的混乱,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就有这种现象的发生,有的时候甚至还很严重。后者的情况则会有利于艺术品价值的构建与整合过程的进行,也正是由于资本价值取向与艺术价值取向的统一,也会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要探讨相应的价值取向整合机制,其中文化的资本打磨与资本的文化打磨是重要的两个方面。总之,资本参与到艺术品价值构建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我们研究与分析这个过程,就是关注并正视这一问题,让资本更好地发挥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整与推动作用。

第四,金融参与艺术金融产业,急需文化与艺术的打磨。

对于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如何发展,还有不少问题在困扰着我们,需要深入而又系统地思考与研究,其中,关于艺术品资本,特别是艺术资本文化性的表现与形成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艺术资本的形成,辩证地看,一方面是资本的文化取向及其价值立场的形成,另一方面是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其资本取向及价值运作也在产业化过程中逐步成熟。事实上,这是一个双向打磨的过程,即文化需要资本的打磨,同时资本也需要文化的打磨。对于前一个进程,我们的研究及其实践已经很充分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用“过火”来形容。因此在这里,我们更多地来关注资本的文化打磨的问题。虽说资本与文化都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但在具体的社会生态中,两者却有着不同的呈现状态与运作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文化产业的不断兴起,以及艺术品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资本与艺术、文化的对接及碰撞,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背景与前提。

从艺术资本的提出到艺术金融及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现代经济制度深入到社会进化的机体,另一方面更得益于人们对文化艺术精神的关注与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虽然这种发展的状况有其复杂而又深刻的经济与社会根源,但一个时代如果能够实现以资本的力量去参与社会及文化价值的构建,以资本的力量去拥抱文化艺术精神,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只不过资本的逐利性与扩张性更多地需要文化艺术的打磨与蕴养。在中国艺术金融与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资本的特性会驱动其成为脱缰的野马,不可把控,那么,文化艺术体系系统的惯性,可能会在价值观的牵引下,成为驯化野马的一根缰绳。在现代社会中,也许配有缰绳的骏马才可以走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伙伴。同样的道理,经过文化与艺术打磨的资本,才会成为艺术资本,成为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由艺术资本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资本区别于其他形式资本的重要特征,除了其共通性外,更为重要的是,艺术资本是一种复杂的构成状态的价值,是在精神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运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价值的存在状态,是精神资源与创新能力的支配与推进,是一种文化意识能力的话语支配权力,是艺术生产可以呈现出世界性的场所与平台。理论通常将市场化进程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产品的市场化,即所有产品的供求双方都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交易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这是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二是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要素市场化与产品市场化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价格决定取决于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而不在于它们自身的再生产费用。这里的市场化已经演变为了资本化。三是资本权益的市场化。例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权的分割上市以及资本使用权的市场化等。显然,我国的改革进程正处于向第二、第三层次深化的阶段。可以说,要素市场发育与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市场化进程的主攻方向之一。其实,中国艺术品市场化的过程,何尝不是沿着这一方向进化,艺术资本的出现与发展,更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我们应该更为主动的坦然面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与艺术对资本的打磨,其核心意义是资本已参与到艺术品价值构建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构成有了更多的维度,而资本的取向会强化艺术品价值的某一维度或某一类维度在价值构成过程中的权重与地位。所以我们讲,中国艺术品价值构成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以简单化的方法与实践是无法解决好这一问题的。特别是在资本时代,如何更好地认识并评估资本在艺术品价值构成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要讲资本参与艺术品市场的价值架构机制问题,从研究过程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五条路径:一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在一定的时空内追求价值的最大化、利益的最大化,资本的内在机制要求资本深入参与到并影响艺术品价值的构建过程中;二是市场机制,资本的收益要在市场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而艺术品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相应的市场运作。在市场这个交集上,资本找到了参与价值构建的最佳场所;三是艺术品成为一种价值载体,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艺术品的资本特性要求资本介入艺术品价值的构建中,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四是投资文化的形成与普及,使投资本身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投资的文化性使资本直接与文化价值系统有了深入而又系统地互动;五是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使资本在一个更为宽泛的层面找到了参与艺术品价值与价值构建的重要途径,教育及实践的示范是资本不断拓展其价值理念的重要形式,同时,资本条件下的环境也为资本的价值理念的输送提供了便利与可能。所有这些,都为资本参与艺术品价值构建提供了土壤与接口,也正是这样,资本对艺术品价值的构建才成为可能。

文化对资本的打磨还表现在对艺术品价值构建的导向上,这主要表现在这种导向对资本价值取向的影响上,也就是说,只有当资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价值取向及艺术的价值取向相一致时,艺术品价值的构建才会更有秩序、更有效率,同时,价值构建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反之,冲抵与混乱将使价值构建工作发生严重的扭曲。当然这种取向的一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大系统使然。因此说,实现文化对资本的打磨,靠得不仅仅是可以看得见的手,在更多的时候,可能还需要有更多看不见的手的努力,我们努力而又认真地进行相关的研究,也算是为这种打磨提供一些认识与方法,算是一种贡献。在艺术品资本市场中,资本之所以需要文化与艺术的打磨,是因为艺术资本虽然是一种资本,但却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性的特殊形态的资本,它不仅仅具有商业价值,更多的时候,还具有多种价值形态。多元化、多层次,甚或是多极化的价值结构及生态存在,决定了艺术资本价值的目标具有多元化与多重性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可能用单一的价格或市场化的尺度去衡量,必然用一种文化与生态的观念去观照,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与把控艺术资本的要义,从而使其实践坠入功利化与过度商业化的泥潭之中。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及其资本市场中所呈现出的乱局,印证了我们的这一担心与判断。这也正是我们提出要用文化与艺术打磨资本所应有的积极意义。在文化产业及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验到,没有资本是万万不能的,但有一点也很清楚,仅有资本也是行不通的。

用文化打磨资本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需要相应的机制与平台。这一机制与平台的建设需要在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推行并展开,而不是依赖于泛意识形态及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总的来说,机制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及文化艺术管理机制。文化艺术管理机制又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管理体制;二是相关政策与法规。在机制这一层面上更多地是利用相关资源进行有效地调整、调控与导向,从而有效地整合不同层面与团块间的关联与取向的问题。平台主要是指资本发育与发展的资本平台,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产业资源整合的平台;研究平台主要是认知与价值取向的呈现与整合的平台,只有在认识上取得了突破,才能在实践中掌握主动权。这种文化打磨机制的整合与形成是一个重要的协同过程,更需要实践的示范。当然,国家文化战略的不断确立与纵深发展,无疑会推动这种打磨机制的形成,并且会在一个并不遥远的将来呈现出由于这种打磨而带来的效应。

中国艺术金融及艺术品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至于许多人从观念上难以接受这个概念。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这个问题并试图将其系统化、学科化,其中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状况与态势,又不能无视艺术品资本现象的存在与发育,理论的超前性是理性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这也是我们迎难而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会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前行,并进入一个新的境况。

第五,艺术金融的发展最先要关注文化艺术资源的基本特性的问题。文化艺术资产属于一种轻资产,不仅敏感性高且脆弱性强。它与其他资产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通过历史地分析其关联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文化艺术资产市场有着高敏感性与脆弱性的特点。我们讲文化艺术资产的特性问题,就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物理意义上的资源。我们发现,现在看到大家都沿着资本的向度去看问题,很少有人去关注交易标的物的艺术资源的特性,这种特性往往使对艺术品市场不了解、研究得不深入的人,自以为是的在评论新的交易现象。文化艺术资源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发现,而不仅仅是取决于物理层面的价值存在。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价值的复用特性:物理资源一般情况下越开发越少,越使用越消耗越少,其价值也就随之越小,而文化艺术资源恰恰相反,那就是越开发内涵越丰富,资源呈现越多,越使用越消费,其发现越多,传播更广,随之而来的就是其价值也就越大。所以我们一直在讲,按照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的越系统、越深入,使用与消费传播的越多、面越广,其价值发现的空间也就越大,价值承载也就会越丰富与此相对应的是,其价值也就会越大。这是我们在理解与发展艺术金融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的一个基点。

第六,跨界是有效地实现艺术与金融融合的重要手段,更是有效地解决艺术排斥金融,金融将艺术作为点缀的有效形式。

现在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准艺术与金融跨界的基本路径。艺术与金融的对接还基本上是处于点对点的产品层面上,并且这种产品的架构,一直是沿着金融产品的架构下进行的,所以在很多时候,投资者似乎不关心产品运营的内容,即艺术品或艺术资产本身,而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金融产品本身可能会带来的收益。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把非标化的艺术品投资拉入了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的投资范畴,从而使投资顾问方面临更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尤其是独立于职业化水平与专业能力之外的道德风险。我们也反复强调发展艺术与金融跨界的重要意义,更强调艺术金融的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的架构,目的是最终使艺术金融的发展大众化、社会化与规模化,而要做到这一点,艺术与金融对接的平台化是基础。平台化,即在专业化、职业化服务为基础之上的多层次、多模式的艺术资产投资与交易的平台。而建立这种模式,专业化是前提,整合发展是手段,这是艺术金融产业走出单一化产品业务而进入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要做到这一步,重点是吸引业界的优秀投资机构与投资人进入,核心是新的治理结构及优秀高端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在资产与价值的层面才能达成艺术与金融紧密的融合,平台化发展的取向才会树立起相应的信誉,而诚信又恰恰是艺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

今天艺术与金融融合发展的问题,虽然未经瞄准,实践就已经开枪起跑,但毋容置疑的是,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大的问题,只有认识及解决了体制与体系的建设才能不断地跟进,只有有了健全的体制与体系的保障与支持,艺术金融才会大步向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今天又旧话重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动机。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