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潮汕书画家:让艺术像呼吸一样融入生活

2012年04月11日 11:28:01  来源:南方日报

3月31日,广东潮联书画院成立,广东省委原书记、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荣誉会长吴南生出席,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会长蔡东士担任荣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林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着名画家方楚雄,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在书画上颇有造诣的着名文化人雷铎等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让社会各界再一次认识了潮人书画的整体实力。

百年来,潮汕书画家其实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上世纪陈镇庭、许奇高、罗铭、赖少其、陈大羽等都在中国美术界负有盛名。在当前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潮汕书画界百年来人才辈出的现象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样本,分析并揭示其间的文化发展规律,对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省也许有所启发。为此记者采访了众多潮汕籍的知名人士,力图为读者破译潮汕艺术生发的文化密码。

1.艺术与传承 有了融合创新,才令“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汕头开埠乃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潮汕书画艺术在接受西洋艺术影响的同时,逐渐形成了鲜明特色,并开始涌现出一批在广东甚至全国都有着重要影响的书画家。”广东省原副省长、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许德立说到。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潮籍书画家队伍不断壮大。当前,潮籍名画家不少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安徽、广西等地担任美术院校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还有一批画家在海外如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各国都有一定影响力。被称为“通才”、“奇才”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广东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一级作家雷铎认为:“‘岭东画派’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其中潮汕书画家占了很大的比例。”

历史上,伴随着经济繁荣的同时,潮汕书画人才辈出,回顾上个世纪的书画界,潮汕名家数不胜数。4岁能在墙上作画的潮汕神童陈镇庭,后来成为泰、越两地国画之师祖。留日归来的揭阳榕城人许奇高,深得徐悲鸿器重,后受聘为中央美院首届教授。潮汕才子罗铭,开创中国山水画一代新风,是“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广东揭阳、协助高剑父创办南中美术院并任国画系主任的黄独峰,曾入张大千门下,并担任过广西美协主席。新四军“铁笔”赖少其,出生于广东普宁市,独创“以白压黑”技法,并成为新徽派版画的创始人,被鲁迅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潮阳人陈大羽曾到北京师事齐白石,之后担任南京美院名誉院长……

更难能可贵的是,潮汕书画流派纷呈、人才辈出的局面一直延续到现在,正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谈及潮汕书画,自然少不了它与岭南的渊源,雷铎认为潮汕文化是“北来文化”跟当地的“母本文化”结合的族系,这就让潮汕文化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原本潮汕“土着”的文化,二是北方汉族文化,三是舶来文化——即东南亚文化。“因此,潮汕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岭南人内在的一种开拓性,“因为我们接受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拘一格、勇于创新。”这在出生于澄海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许钦松的山水画中体现得格外明显,他的山水画不仅有南方特有的灵动和清逸,还有一种北方画风的“大气象”,南北两派的画风在画中融汇贯通,表现出了很强的融合性和开放性。

在许钦松看来,潮汕美术受海派影响也较深,“抗战开始后一批人从上海回到潮汕担任美术教师,在他们的教育之下,出现了一大批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这批学生也通过院校教育渠道不断得到艺术上的长进。加上潮汕地区民俗保持得比较完好,民间的美术氛围培育了潮汕人的一种审美基础,民间艺人也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接班人,在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潮汕才诞生了一代代美术家。”

2.艺术与生活 精益求精,潮汕绘画和做菜一样精细

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艺术和生活密切相关。”许钦松对潮汕故乡印象最深的便是“故乡的人做事、做菜都特别认真、精细,潮汕菜每道菜色都非常讲究烹调方法和配菜、配料的搭配,而潮州的工艺美术也是精益求精的。”在许钦松印象中,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小时候,我看到田间的田埂铺砌得非常精巧,田地里每个地方都得以充分利用。也许正是这份认真、精细的做事风格也对潮汕人绘画产生了影响,他们是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对细节的要求都很高。”关于精细,潮汕人泡功夫茶的程序已经创作了某种模式,“这早就成了潮汕人集体智慧的象征。”方土说道。“潮汕地区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潮汕人忠于文化艺术。孩子从小就学绘画、剪纸,像方楚雄在没到广州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就已经被认为是神童了。”着名画家、广东潮联书画院院长罗宗海说到。不仅是绘画基础深厚,对于潮汕人的勤奋罗宗海也体会颇深,“我在广东画院的时候,林墉是买书最多的人。在他看来,艺术创作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来激发灵感,所以他的不少画不仅色彩、线条好,内涵也很丰富。”

近代潮汕文化土壤颇为深厚,不光体现在书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上,对从小就接触的潮乐、对联、灯谜等民间艺术的雷铎而言,文化早已如同“内分泌”一样,渗入到他的呼吸之中。“环境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从小就在无形中受到潮汕文化的熏陶,通过写诗、写谜语文言文基础打得比较好,这对我之后研究国学、史学都颇有益处。”“潮汕被誉为‘临海民邦’、‘海滨邹鲁’,都指文化鼎盛之地,这不无道理。在韩愈贬潮之前,当地就有一定民间文化积淀,而韩愈到来后更加注重教育。”雷铎说道。“和潮汕大多数家庭一样,我的家庭教育也比较正统。我父亲是一位乡下知识分子,也是粤东三大农民诗人之一,与曾庆雍同时出名,他懂得一点《周易》,也给我播下了一点种子。”据雷铎介绍,研究《周易》在潮汕也算是一种传统,“当地的学术氛围比较浓厚,明清时期还出过这方面的代表。”

3.艺术与生态

在罗宗海印象中,潮汕人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尤为重视。“小时候我在田野旁边玩,有个农夫喊我,‘小弟,你放牛的不要去王大宝的坟头,他是我们潮汕的名人哦!’王大宝是谁?他是明朝兵部侍郎、礼部尚书,连一个不识字的农夫都知道要保护传统民居,可见潮汕文化对潮汕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前提则是健康、繁荣的文化生态。书画艺术发展应该是一种生态繁荣,一个书画院就是一个“生态圈“,画家为专业主脉,其他成员有人从政亦有人从商。许多政界或商界的潮汕人喜爱书画,无形中也推动了潮汕书画艺术的发展。走进广州稍有品位的潮菜馆,墙壁上都挂着中国书画,可以看出潮籍商人对中国书画的喜爱。在画家林墉眼中,潮汕商人“很会赚钱,但是文化修养也高,他们将文雅的艺术气质和商人头脑完美地融合起来。”他们赚到钱了,不是藏起来,而是用来创造文化条件,搞活文化气氛。“潮人很善于做这方面的事情,很聪明。”

潮汕人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出生入死”,意思是离开潮汕就像条龙一样活了。“我就是17岁就离开了家乡,走出来以后生活阅历比较丰富,还能在不同阶段都遇到很多良师益友,他们的片言只语一下就能点亮你。”雷铎说到。“聚是一把火,撒成满天星,离开潮汕反而越潮汕。”在方土看来,潮汕人一旦“撒”到内地,很容易在当地独树一帜,“潮汕人很少有条条框框,在它文化艺术繁荣的背后似乎有一种更本质的力量。生活在潮汕文化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弄潮儿,没有任何主张,反而更强。”

方土发现,潮籍商人不少是民间业余画家,譬如民间实业家许裕长既是广东省政协委员、又是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广东南方恒裕集团董事长,一人身兼多种身份。“政界、商界对老百姓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同样,他们也能够为文化繁荣创造一定的生态。”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