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忽略培育投资者
艺术品作为另类资产,投资价值已形成共识,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2000年春季的6.64亿元跃升至2011年春季的426亿元,这一“吸金”的速度导致市场在还没能培育出足够且优质的收藏群体时,已渗入了太多的投资甚至投机元素。艺术品市场高歌猛进多年,却一直忽略对投资者的培育,整个市场目前都在透支利润,一定的调整势在必行。
春拍火爆、秋拍萧瑟、赝品闹剧、文交所遭整顿、艺术品基金受追捧……中国艺术品市场发轫至今,从未像2011年这般热闹,在政策、资本、投机和贪欲等因素相互交织的推动下,市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如果说,2010年的艺术品市场可以用进入“亿元时代”来概括的话,那么2011年艺术品市场的表现无疑昭示着资本时代的来临。这一年,资本与艺术全面联姻,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基金通过各种形式急速涌入艺术品市场,寻找财富增值的空间。那么,在全球性经济疲软及国内股市、房市等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涌入艺术品市场的大量资本到底对市场意味着什么?秋拍的萧瑟是否预示着艺术品市场拐点的来临?
自2009年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突破单件拍品的“亿元”纪录后,明代《十八应真图卷》、宋代《局事帖》等纷纷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16件“亿元”艺术品的诞生,宣告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式进入“亿元时代”。在财富效应的光环下,2011年艺术品春季拍场持续火爆,无论是中国近现代书画第一高价作品——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还是中国古代书画第二高价作品——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件件破纪录作品的诞生,在彰显市场“吸金”大法的同时也使人们对下半年艺术品市场的前景寄予厚望。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艺术品春拍市场共实现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2010年上涨112.71%,事实上,上年全年的艺术品拍卖总额也只有396.96亿元。
然而,相比春拍的火爆,秋拍总体略显平淡,“先扬后抑”态势明显,打破了往年秋拍业绩好于春拍的惯例。无论是香港苏富比(微博)、香港佳士得,还是中国嘉德(微博)、北京保利都没能再续春拍的辉煌:香港苏富比秋拍虽然总成交逾32亿港元,但与春拍的34.9亿港元相比,略显逊色;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单季成交额首次超过50亿元,短短几个月后的秋拍却直线下降23%,仅为38.6亿元。雅昌艺术品市场监测中心负责人关予预计,2011年艺术品秋拍整体成交额不会超过400亿元。对此,行内观点认为,受欧债危机等全球经济不明朗因素,以及政府持续收紧银根、社会资金流动性减弱,再加上2011年艺术品市场不断爆出“赝品”“假拍”等负面新闻,秋拍不如春拍理想也在预期之内。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分析认为,2011年秋拍市场整体呈现两大矛盾——高估价预期和市场观望情绪的矛盾以及艺术品投资价值和升值能力的矛盾。其一,在春拍行情利好下导致的秋拍拍品估价偏高,与持续的从紧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资金压力,以及股市、房市不景气造成的谨慎、观望情绪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其二,艺术品作为另类资产,投资价值已形成共识,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2000年春季的6.64亿元跃升至2011年春季的426亿元,这一“吸金”的速度导致市场在还没能培育出足够且优质的收藏群体时,已渗入了太多的投资甚至投机元素。“芷兰雅集”创始人杨玉峰也认为,艺术品市场高歌猛进多年,却一直忽略对投资者的培育,整个市场目前都在透支利润,一定的调整势在必行。不过,北京艺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伟表示,目前社会投资需求依然庞大,资金并没有出现整体性紧张,不必对行业前景表现得过于悲观。
相对于春拍的火爆和秋拍的调整,2011年艺术品市场的另一大特征是艺术品加速金融化。这一年,各种艺术品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文化产权交易所更是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丰厚利润的吸引加上股市、房市的资金挤出效应,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将资本转入艺术品市场,抢滩艺术品交易、收藏、流通和展示等各个环节,艺术品与金融资本的交集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按发行主体划分,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以银行为主体的艺术品理财产品,以信托公司为主体的集合信托投资计划和以有限合伙企业方式设立的私募基金。三者中,信托艺术品投资基金是最主要的发行方式,投资门槛从数十万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不等。依据最新发布的“2011中国艺术品基金排行榜”报告,截至11月18日,国内近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已发行成立了超过70只艺术品基金,基金初始规模总计57.7亿元。其中,信托艺术品基金总额高达49亿元,规模最大增长势头也最为强劲。而据用益信托网统计,去年全年,国内信托艺术品基金总额也仅7.58亿元。大量资本蜂拥而至,其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杨玉峰认为,在快速扩大艺术品市场规模的同时,资本介入也为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新问题,比如价格的泡沫和过度的投机。
事实上,艺术品投资基金并不是艺术品金融化的唯一方式,各地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艺术品“证券化”)在普通投资者中更掀起一阵投资热潮。自2009年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诞生后,各类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在国内遍地开花。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各地开业及筹备中的文交所总数已超过30家。由于这些文交所普遍存在仓促上马、交易制度不完善、监管缺失、虚假产品不时出现等问题,国务院2011年11月份曾专门发布《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38号文),文交所首当其冲成为此次清理整顿的重中之重。与文交所相比,艺术品基金繁荣的背后潜在问题与风险同样不容小觑。除了在艺术品市场上常见的“赝品”风险外,短期行为、竭泽而渔是当前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另一致命伤。北京华辰拍卖(微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龙藏天下艺术品投资基金负责人甘学军(微博)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艺术品基金运作周期普遍为一年半左右,而艺术品适合长线投资,合理的周期起码应达3年~5年。
据了解,国内外艺术品投资基金运作最成功的范例当属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而其成功或许正是由于它不是急于在艺术品市场上赚热钱,而是在25年后才将其藏品转手兑现,获得平均年收益率逾20%的业绩。“因为艺术品基金从建仓、价值推进直到最后退市都需要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品适合投资,而不适合投机。”甘学军说。其次,艺术品基金团队不够规范、专业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痼疾。杨玉峰认为,艺术品基金的管理团队既要有艺术专业素养,也要具备金融行业知识,特别是需要保持“独立”。但艺术品金融化还不只是发行艺术品基金那么简单,中国距离真正的艺术品金融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益民介绍,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金融化表现为艺术市场、艺术机构和艺术品的全面金融化,比如,艺术品投资指数的普及;拍卖机构直接为客户提供担保、抵押、评估、贷款等融资性金融服务等。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作为第五大投资渠道,中国艺术品市场财富效应凸显,投资年回报率高达26%,已超过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从世界经济规律看,当GDP达人均1000美元~2000美元时是艺术品市场的启动期;达到4000美元以上是流行期;当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是快速发展期;达到8000美元是市场大规模发展期;达到1万美元则是空前繁荣期。目前,中国人均GDP处于4000多美元的水平,艺术品市场正日渐引起重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董事副总裁寇勤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正面临重要的机遇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市场经验的积累,还是拍卖公司的自我完善、市场上交易各方的各自成熟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大有可为。
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此前公布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整体规模快速增长,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比2009年增长41%,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全球占比23%,仅次于美国。而据诸多业内人士分析,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总体规模将再度上扬,有望突破20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依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日前下发的通知,自2012年起,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将由12%降至6%(暂行1年)。分析人士认为,按照此前的交易量估算,此次政策调整将为北京市艺术品进口降低关税约7000万元,降低进口环节增值税1200万元,预计带动北京市2012年艺术品交易额30亿~50亿元。2012年艺术品市场前景可期,但风险也不容忽视。不少业内人士对2012年艺术品市场行情较为担忧,理由一是整体经济环境可能影响买家购买力。二是整体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令货源剧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品价格评估专家龚继遂也认为,2011年是继2003年大量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2008年泡沫初破之后,艺术品市场经历的一个拐点。艺术品投资在质、量、观念方面都会经历调整,2012年将会有一个挤压泡沫的过程。分析人士认为,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最大风险便是“去泡沫化”。随着各类艺术品投资基金等纷纷入市,艺术品市场正从收藏型迅速转向投资型甚至投机型,艺术品沦为低买高卖的工具,许多拍品短期内多次易手、交易价格迭创新高。在资金推动下,部分艺术品的市场成交价格已开始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去泡沫化”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