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和:历史画提供思考的新角度
“历史画创作是对历史的思考,而不是对历史的图解。”(“视觉记忆”前言)昨天,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文广局主办的“视觉记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同时举办了针对历史画创作的研讨会。在国外,许多着名美术馆中的名作、甚至镇馆之作都是历史画,但在国内,高质量的历史画数量很少。中国知名艺术家靳尚谊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历史画是西方19世纪出现的满足当时初步工业化社会需求的一种绘画题材,其与早期的宗教画区隔开来。但是在中国,历史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国博的陈列需要,现在的发展研究,都是在补课。”
艺术家构想历史画面
昨天开幕的画展展出了陈丹青的《白求恩》、俞晓夫的《<尘埃>组画》、李斌的《梦境——正义路壹号(北京1981)》、徐芒耀的《新四军——车桥之役》、夏葆元的《宋庆龄(同服爱国罪)》、张红年的《红旗永在》等13位画家的30余幅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理念和艺术手法,描绘了从《周穆王告别西王母》到《1908年福特T型车——慈禧与光绪》、《晴空万里(南京1949)》等从古到今的中国历史人物、史实和场景。参展画家基本都出生于1950年前后,真实的战争场景都与之无缘,因此所有硝烟弥漫和枪林弹雨的场景,多为艺术家心中构想的历史画面。其表现方式,与艺术家本身所接受的历史人文教育脱不开干系,也和社会给予的真相释放宽容度紧密相连。
参展作品《梦境——正义路壹号(北京1981)》被放置在展厅的最顶头,这幅10米长、4米宽的作品以红色为整体背景色调,以黑色调的写实手法刻画的神情各异的1000余位人物肖像就从这红色的背景中浮现出来,仿佛一个血色纪念碑,极具震撼力。创作者李斌曾经以《伤痕》、《张志新》、《枫》等作品闻名。“(美术作品)不能仅仅是再现历史,而要超越文字的表达力或摄影作品的表现力。”李斌告诉早报记者。作品描绘了艺术家在梦境中呈现的1981年北京正义路1号最高法院对“四人帮”进行世纪审判的场景,画面中所有的人都直面观者。站在前排的是被审判的“四人帮”,后排捧着遗像和遗像中的人物有志愿军战俘、丁玲、罗隆基,走廊上还出现了的蒯大富等当年的政治明星、青年们的偶像。许多中共党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在画面中出现,拓展了画作时空上的维度,而其中的点滴故事,让参观的会意者莞尔。
有观众问李斌:“当年真的是有人捧着遗像吗?”李斌对自己制造出的虚拟场景所产生的这种真实力量而感到满意,“造出的悲壮感符合历史的本质。有些历史照片,看似历史场景,其实是造假的,而面对这样的虚拟的画面,你却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力量。画家要研究历史,提供经过研究之后的独特视角。”
启发人们厘清历史
目前,许多画家不太愿意参与历史画的创作,常常是出于接受“订单”的目的,由于普遍的市场化效应不大,因此参与历史画创作的年轻艺术家并不多。而1950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家在宏大题材的掌握和表现上有其造型技术上的优势,更有其社会担当的一面。
李斌参展的另一幅作品《晴空万里(南京1949)》实际上是对陈逸飞名作《占领总统府》的重新解读,保留了解放军战士冲上楼台的群体形象,而《占领总统府》中历经枪林弹雨的解放军战士被换成了解放军和南京地下党成员握手的场景,除去一名女性升旗者,其余都是当年真实人物的形象。“陈逸飞的画制造了假象,而这个假象却被当作历史图像来印证解放南京的情景,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引发人们追究历史真相的兴趣。”李斌说。“把历史画题材拿出来说事,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说,“当我们长期被扭曲的、歪曲的历史假象包围,就需要有这样的画展来厘清真相。”画了《中国红》表现世博园建设场景的李向阳认为,自己的作品如果按照史学家的定义,其实并不属于“历史画”范畴,他只是被某一个历史的瞬间、某一事件所感动,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砥砺,因此“历史画”所蕴含的精气神远比画面中的服饰道具是否真实更为重要。
另外,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昨日正式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挂牌成立。“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支持上海历史画的创作,并为历史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济资助。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上海油雕院院长李向阳兼任“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