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殷双喜:关于艺术批评与油画的答问

2011年12月13日 10:40:44  来源:雅昌网

一、您对当前批评界的现状怎样看法?

答: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中国美术界涌现了一批学养扎实、眼光敏锐、志向远大、富于献身精神的中青年批评家,为中国美术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做了许多工作。最近一些年来,批评界比较沉寂,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批评家的生存环境和活动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较之80年代后期,批评界有一些重要变化:一、理想主义精神逐渐为务实态度所取代;二、群体性的合作逐渐转化为个人的随机性选择;三、批评家从展览策划、活动组织、评论写作、市场运作等综合性的一身多任,转向较为专业化的美术教育、美术史研究、艺术史论教学、评论写作、展览策划、艺术市场等职业化角色;四、艺术批评队伍的扩张与批评的贬值。出现了不少自称为批评家、独立策展人的人,做一些小型的另类化展览,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过程,但展览多局限于少数人的小圈子,参展者的选择具有较多随意性,追求新闻效应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混乱。其中有些人不乏艺术敏感和组织才能,但缺少艺术史和批评写作的基本训练,有不少文章滥用大词、虚张声势,难以卒读,引起艺术家的反感;五、批评正在逐渐国际化,这表现为一些批评家频繁参加国际性的活动,以不同方式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另一方面90年代初期出国的一些批评家开始回到国内寻找发展空间,与国内批评界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六、批评家的社会地位在提高,艺术家对批评家的功利性利用,使批评家的各种活动与应酬增多,难以静下心来从事学术研究和批评写作,精彩的评论文章不多,尤其缺乏对一个时期的艺术现象和趋势的整体性分析,较之美术史界,批评界学术研究的氛围和交流的愿望还比较淡薄。七、面对中国加入WTO后日益开放的全球经济与文化发展趋势,不少批评家再次具有了“危机意识”(上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那是整个中国美术界的危机意识),已经有不少青年批评家以不同的方式考研读博、进修学习。八、批评界的“民族意识”也在增强,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开始警觉,不再将中国艺术作品被选入西方人主导的国际展览当作艺术的最高标准,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与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传播更加自觉和主动。

总体来说,1978年以来中国美术批评家群体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那些有良知的艺术家对批评界是心怀敬意的。美术批评界是比较团结的,也是持续关注与参与当代艺术的,每年的批评家年度文集反映了批评界的学术研究水准。个别批评家之间的矛盾有些是学术见解不同,有些是个人恩怨,这在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存在,并非批评界独有。关注现实、深化学术、增进团结、开放交流,这是我对批评界的现状所表示的希望和自励。

二、您觉得中国油画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中国油画的未来发展走向怎样?

答:中国油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油画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涌现了一批很有实力的中青年油画家,油画技术和语言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他们是中国油画在新世纪的希望。但也有一部分油画家在90年代的艺术市场环境中迷失了自我,小富即安,满足于全国美展和全国油画展的入选获奖和作品畅销。目前中国油画界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强有力的学术发展趋势,对中国油画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史与学术品位认识模糊。一些油画家观念和技术陈旧,失去创新能力,一些油画家过于粘滞于油画的技巧语言,对于新的社会文化信息、艺术观念、材料表现方式缺少学术研究,在整体上对油画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油画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参与比较疏离。总体说来,较之20世纪5、60年代、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当代油画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生活中的深层次影响日趋减弱,而由于油画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大型油画展的普及,油画对于群众性的审美欣赏做出了贡献,但是众多拍卖公司不断“制造”的油画拍卖的畸高天价和赝品、假拍,也混淆了油画艺术的价值判断,加剧了相关利益团体和一些油画家急于逐利的浮躁心理。

在新的世纪里,当油画家首先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去参与当代文化的创造,而不再拘泥于油画的行业性时,油画将会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学院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艺术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油画将更多地和中国画一样,进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另一方面,会有一部分优秀的中青年画家深化学术研究,逐渐完成油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机组成,从而参与世界性的文化对话与交流。油画的普及性、通俗性和油画的现代性、学术性将具有更为鲜明的学术分野,并在这一分野的基础上各自发展。由此,我对当下众多的全国性美术展览的组织方式有一些建议。我期待全国性的美术家组织能够注意到这一历史发展的现实需要,探讨新时期、新形式下的展览制度改革,将过去多方筹措庞大经费,费力举办形式面貌大同小异的大型展览,追求“繁荣”“排场”的思路转变一下,多举行面向中青年油画家的中小型、专题性的学术性展览或是着名老艺术家的个人回顾展。每个展览不求完美高大,而追求深入探索和个性化创新,推动油画艺术语言的实践创新与个性化油画家的艺术成长,加强对展览的主题研究和学术探讨。同时在展览的组织方面,也应根据展览主题与规模形式的不同,探索相应不同的组织形式,如小型展览可考虑主办方通过调查评估延聘独立策展人,中大型展览可以聘请3—5人、5—7人的策展组,辅以高效精干的展览工作团队。而过去常用的展览组织模式,如常见的列出许多行政和美术官员作为组委会领导和顾问,列出一大堆着名美术家组成艺委会、评委会,其实很形式化。被列入其中的官员和着名画家(有些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列入),并不是都有机会为展览做出贡献。超大规模的评委会,其实如同分数里的分母,将作为分子的单个评委的作用弱化了。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画家的作品,即使有个别评委强烈推荐,也会由于票数达不到多数,难以入选。建议行政官员和着名艺术家,今后谢绝担任这种被利用的“被顾问”、“被委员”。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