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石北燕:我们需要真正的文化消费

2011年11月07日 10:53:04  来源:中国证券报

看完《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碰巧有机会去了一趟马先生的观复博物馆。地方一如传说中的偏远,沿途两侧拆迁留下的断壁残垣狼藉一片,放眼望去颇有万径人踪灭之感。但一走进观复的小院,迎面的一墙字瞬间就把刚才周边的破败印象抛了个干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十六章,观复博物馆的名字也正取自于此。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而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即回归其自然本性。

环顾小院,红瓦绿树,青石游鱼,再映着古训的智慧之光,一种说不出的文化底蕴真的让人一下子安静下来,回归到万物的本性之中。马先生书中的图片讲解已经足够精彩,但看到实物后还是忍不住嗷嗷乱叫。那种精致、细腻、大气和震撼是需要你亲自站在它面前,用眼、用心去感受的。炫目的百宝嵌龙纹罗汉床、华丽的十二扇人物屏风、黑白青黄红绿蓝各种釉色瓷器、刀剑斧锤棍锏鞭十八般兵器,看得人走不动道。所谓“过瘾”也根本都顾不上“大呼”了。

看着实物,再联想起先生在书中讲述的各个五花八门的传奇故事和来龙去脉,宝贝上的纹饰雕工、形制着色,某件方瓶图案上宫女伸出的一只裹足小脚、乌突突的碗上看似随意的一抹蓝,都顿时变得生动玄妙起来。它们耐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光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时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成了穿越大戏的狗血女主角,不小心掉进了时间的大窟窿,仿佛下一个从门口进来的就会是位着汉服、戴金钗的飘逸女子,或是蹬马靴、挎宝剑的盖世大将军。

可惜的是,由于博物馆正举办瓷器主题展,很多其他宝物没能得以展出。我很想亲眼瞧瞧书中所讲的龙袍、朝珠、如意、头簪发饰等等这些在其他收藏类图书或节目中鲜有提到的宝贝,看看皇帝穿的“制服”其布料、图案、织工都什么讲究,看看据说从痒痒挠演变而来的如意上,那么点儿的地方怎么能雕出那么多的“长治久安”、“岁岁平安”、“多子多福”来,看看那些只能在古装剧中见到的、美女头上一走一颤的蝴蝶簪……

参观过程中,正赶上马先生接受媒体专访,心想这次便宜占大发了,赶紧屁颠屁颠跑去听。他正说到,文物不该只看它的价格,任何一种颜色纹饰都包含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信息,都在述说着当时那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生存哲学。而我们现在却往往只盯着它表面的东西,关心是真是假、值不值钱,最重要的价值反而忽略了。这更多的还是一种“物质消费”,而非真正的“文化消费”。纯粹的精神文化消费,是由美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带来的愉悦,而不是钱所带来的满足。

深以为然。

也许中国人过去受苦受怕了,对积贫积困、物质匮乏有着特别的恐惧,人人向往富裕,向往“门口两口大油锅,想炸油条炸油条,想炸麻花炸麻花”的富足和阔绰。现在习以为常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似乎都正是对过去“缩手缩脚”的一种报复。于是我们眼中,收藏更多的成了一种投资手段,一个攀比显摆、晒富有、秀品位的炫富平台,而其真正的价值却反倒罕有人去品味和感受了。(当然,不管如何,人人开始有了古董的保护意识,这客观上还是大大促进了对古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马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位藏友看中了一幅古画,想出钱购买,但由于入关等问题,不允许个人购买。有家基金会表示,这位藏友可以把钱捐给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名义买下,然后把画挂他自家欣赏,但所有权仍归基金会。在这个投资时代,大概没人会同意这么傻的买卖,但那位藏友毫没犹豫,在他看来,能天天对着画观赏就满足了,其目的就达到了,何必在乎这幅画属不属于自己?我想,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品不再是为了投资而是消费,搞收藏不再是起哄、炫耀,而是真的欣赏,进博物馆不再只是说旅游途中多参观了一个景点,而是真的沉浸其中,感受那种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回归人们最初进入收藏领域时的那份心灵纯净,那种纯粹的喜欢、痴迷和享受,而不考虑其他——那就真的是“文化消费”了吧。

回来后再次拿起书,对封底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你不必具备专业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收藏经验。只要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看上五分钟,就一定会被其中蕴含的文化情怀打动。在这个物质消费的时代,你是否也愿意给自己留出这样的五分钟呢?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