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美术馆兴建高潮 真真假假门道众多
相对体制内的美术馆,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先天不足:资金有限、政策支持少,然而在日益膨胀的市场导向下,近一两年间,诸多民营美术馆还是纷纷建立。繁荣的背景下,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发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有人预测,从去年开始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加大以及房地产投资的热胀冷缩,电影和艺术的投资又将出现新的繁荣。也就是说在民营美术馆兴起的20年来,我们又将迎来它的建设高潮,去年到今年,全国各地又有几家新美术馆粉墨登场,而通过对这些美术馆的地域分布与投资背景分析,可以很轻易的看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运势以及投资的转移方向。总而言之,民营美术馆与经济利益的联姻嫁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看点。关于美术馆资金如何紧缺,政策如何不优待、不倾斜以至于造成很大的发展障碍等信息不绝于耳,尽管如此,美术馆的建设热潮依旧不减——成都当代美术馆、798的悦·美术馆、北京的筑中美术馆 、寺上美术馆和广州的53美术馆等相继成立。
人们猜测这些美术馆会不会又是房地产大佬烧钱、圈地的乐园,可不容置疑的是,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它们不能存在的理由,美术馆的沉浮与泡沫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艺术行业的发展,使更多的资金短期内融入相应的建设中,并且其中也不乏一些收藏的举措,例如刚刚成立的成都当代美术馆,开馆展名为典藏展,就意指全部展出作品将被机构收藏。但另一方面,美术馆的加速成立也反映出艺术行业规范意识的极度欠缺,正像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几年前曾经说到那样,“美术馆成立的很多,但真正登记在册的却少之又少。”于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就会随之出现,比如一些名为“美术馆”的机构,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随意变更其机构功能,甚至会只做一次展览就变成一个“旅游纪念品门市部”。这种不严谨的行为势必会破坏艺术行业的生态以及形象和信誉,再加上媒体的商业化行为为一些“美术馆”进行虚假包装,这都会让人感觉到艺术圈真是个不靠谱的地方。最近几年,人们对“收藏”与“市场”的兴趣日益升温,其中的原委不说自明。在艺术行业中,艺术家是生产力,而维系生产关系的则主要是靠有购买力的收藏家。近两年来,一些收藏家对艺术的介入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艺术品的欣赏与收藏这个简单的层面,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对艺术品的热爱与拥有,从对商业性的投资转变为更多对公众性活动的热衷,例如《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说道,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支持者,亚洲收藏家扮演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新建私人美术馆。收藏家刘益谦和王薇夫妇即将建成龙美术馆,印尼籍华裔藏家余德耀预计于2013年在上海开放德美术馆。而另一位本土收藏家唐矩也将建立一座私人美术馆以展示自己收藏的大量写实作品,身为微博达人的他在微博里高频率发布自己收藏作品的图片以及收藏体悟,通过这些私人美术馆的成立不得不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美术馆时代”也许就在不远的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民营美术馆似乎正在从一个单纯由房地产开发的时代渐渐转移到一个有收藏基础的新方向,美术馆“独立性”的建立又是否能通过这个基础而得以实现呢?陈丹青曾说过“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真正的美术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美术馆文化,而只有美术馆。”按照目前美术馆发展的情况来看,民营美术馆举步维艰的原因有很多,广州53美术馆一位相关负责人说,做民营美术馆不是缺钱就是缺人,能不能维持全看老板有多“疯狂”。于是,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美术馆的质量如何关键是取决于出资人的财力以及打算如何实现其“艺术理想”,种种原因都限制了民营美术馆早日实现专业化的运营理念。在这方面今日美术馆已成为众多非营利美术馆羡慕的对象,投资人张宝全和馆长张子康的搭配,使各方赢得了相应的利益,近期张子康走马上任新疆文化厅副厅长似乎也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民营美术馆与官方的合作也许指日可待。那么美术馆的“独立性”重要吗?又将如何塑造?我们会发现由于生存需要,许多美术馆已经沦为一个高档出租场地,各种时尚机构都看到了这种联姻的利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非营利的美术馆夜夜笙歌,时尚派对驻扎在美术馆为其增添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客观来看,这也是民营美术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就是在寻求生存道路中的身份模糊。面对相同的问题,日本国立新美术馆馆长林田英树曾说“日本也曾经历过一个美术馆建设的高潮期,但随着经济的衰退,美术馆的生存成了问题,资金周转成为生存的瓶颈。很多美术馆想尽了点子吸引观众,比如,把摄影、服装、设计、卡通动漫等纳入美术馆体系,因为这些都是年轻人特别喜欢的。至于民营美术馆,二三十年前有400家,近十到十五年期间在逐渐减少。由于它们的构成比较复杂,政府不会直接出资赞助,但会以减免税收方式提供帮助。”反观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建设,在经历一个粗放式的生长阶段之后也势必会在未来的美术馆正规化路程中进行优胜劣汰。
2011年对艺术大众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国家美术馆实行了免票制度,这一举措不但提升了国家美术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拉近了两者的距离,国立美术馆通过政府的资金扶持日渐呈现出其学术性的优势,中国美术馆自范迪安担任馆长后,先后举办了两次大型国际新媒体展,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正在扩张和迁移,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自王璜生担任馆长以来日渐走上了学术展览的道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也正在建设中并邀请到前四方美术馆馆长李小山担任新馆馆长,同时,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这两大艺术项目也几乎是同上海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绑定,除了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两届艺术文献展呈现了质量与规模,其他民营美术馆在举办大型展览方面几乎无任何举措,它们的身份仍然徘徊在商业与学术之间,而美术馆功能中的“收藏”与“研究”两项也更是难以企及。较为特殊的是一些民营美术馆与文交所直接挂钩,例如成都文轩美术馆馆长张达星直接是成都文交所的负责人。民营美术馆多年来渴求的“企业赞助免税”“艺术基金会”如果难以到位,那么起跑线的民营美术馆必将继续步履蹒跚。
美术馆是一个人在拥挤的城市中度过喧闹的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后,依旧会心怀向往的内心休憩之地,它的营造与成功不应该是艺术管理者们通往商业成功的另辟蹊径之路,而是美化大众生活、扶持艺术家创作的教育、研究之地,美术馆的建设温度犹如炊烟袅袅,连绵不绝,它的理性与规范、个性与传播正是30年当代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