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雕塑精英与城市公众 庆第三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论坛

2011年08月08日 10:55:3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在中国高速进入城市化和都市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中小城镇的兴起,对包括雕塑在内的公共性艺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雕塑如何融入城市、引领城市成为了最近十几年来一个广泛的学术课题,更是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在今天,雕塑所发生的变化正如美术领域中的其他门类一样,是深刻和广泛的,不仅在创作模式上许多中青年雕塑家超越了法国古典主义和前苏联的写实手法,而且在媒介材料和空间展示方式上都拓展了传统雕塑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规范,可以说,雕塑的观念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雕塑正在从以往表现概括、普遍的人类情感和严整的时代精神,内化为表达雕塑家对当代社会个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体验,于是,有着强烈个人风格和符号特征的雕塑作品成为了中青年雕塑家的追求和赢得学术界赞誉的依据。

雕塑界最近二十年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较之于中国城市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似乎只是一个学科内类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因为当把雕塑界的最新成果与城市的公共诉求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问题的复杂性就突现出来了。一方面,雕塑的最新成果无法获得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的有效理解而在公共空间展示,另一方面,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认为雕塑家的作品过分强调个人性和语言样式,无法与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相吻合。而城市中雕塑的规划和选择评价,因为资金来自城市管理者即政府部门负责人和机构,其个人化的审美趣味和管理理念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干预了雕塑家创作的思路。精英化、小众化与主观化、行政化的双方相互指责,导致雕塑艺术家的精神成果无法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有效地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结合,从而使城市雕塑在语言形态和思想内涵上并没有发生新的变化,城市雕塑的整体面貌依然沿袭着类型化和雷同化的老套路。

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雕塑,以人为本的城市更离不开雕塑。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生活模式,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城市雕塑,而只有到了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出现、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的兴起并由此带来一种新的生活理想和文化需求时,才可能产生对城市中公共雕塑艺术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雕塑艺术的出现,是与城市居民对自身生存空间所发生的变化的反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脱离了农耕式的自给自足,城市居民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来源被纳入到一种社会流程和分工化劳动的机制中,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也在与他人居住空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中,被纳入到一种社会化的合理分配和规划的机制中。离开了农业劳动的一部分人,在某地逐渐聚居形成城镇和城市,没有了“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精神田园的放弃。在基本的生活资料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他们势必会在城市的建筑森林中寻找自己的精神田园,哪怕是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至少可以小中见大,卧以游之。对于国家和城市的管理而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合理的前瞻性的城市建筑布局,并为市民们提供满足精神田园要求的城市空间及相应设施,是体现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民主意识的最佳形式之一。

然而,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拿什么样的城市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其实并非有固定的模式,应该在充分尊重所在地地理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各区域功能的规划和配套生活设施的多样性,发掘各区域自身的文化属性。惟其如此,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才能真正使该城市成为该地区经济文化的标志,城市与城市之间才能形成彼此既有差异又相互吸引补充的良性格局;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内部各区域之间,甚至在某区域的各社区之间,又能够根据区域或社区内各集团机构和居民的行业定位、职业特点、教育水平和生活取向,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项目。换句话说,城市的建设既要考虑外部的差异性,又要兼顾内部的丰富性,如此才能体现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就城市雕塑而言,不仅标志性大型雕塑能够彰显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精神,使该城市能够与其他城市在视觉形象上有所区别,而且在一个城市的内部,各个区域和社区中星罗棋布的环境雕塑,更能够成为血肉,充实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满足其中居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视觉需求。

在我国,对城市雕塑的批评性意见,不仅来自雕塑界和学术界精英,而且也来自城市居民,特别是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中青年人。来自雕塑界和学术界精英们的批评和抱怨,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在对城市公共雕塑的区域布局规划和总体把握的同时,忽视了雕塑艺术自身创作的规律,没有充分重视雕塑艺术家们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议,从而造成许多优秀的雕塑艺术家和雕塑艺术成果没有参与和转化为城市雕塑事业,形成城市雕塑大同小异的雷同,城市外部和内部视觉形象特征不明显。来自城市居民和行业机构的抱怨则主要集中在雕塑功能不清,雕塑语言单调,雕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弱等方面,无法唤起居民的审美认同,也无法形成趣味的多样化。

在企业和基金会赞助艺术创作和生产十分不足的今天,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实施,在中国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的专项拨款以及土地开发建设资金而进行的,这是我国目前的国情。这就意味着城市雕塑的出资人基本上是各地的政府行政部门,意味着雕塑精英与城市公众之间,其实存在着各级城市政府,是雕塑家们接受城市行政机构的委托为城市居民创作公共作品,而城市行政机构的委托资金则是来自城市居民和行业机构的税赋。与传统架上雕塑家的创作成果直接面对观众和顾客相比,城市雕塑并不是直接接受城市居民的需求,而是首先要接受城市管理者的委托和要求。因此,城市管理者是否能够代表广大城市市民的意愿,是否能够准确、有效地将城市市民的需求转达到雕塑家那里,就显得至关重要。

选择什么样的雕塑家和雕塑风格,与代表哪些城市市民以及代表什么样的需求,于是,就成为考量城市管理者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雕塑家的角色是分家的,他们在从事自己的专业创作时追求个性化语言的创新,而在接受城市雕塑任务时,则总是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选择所谓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化、套路化的固定创作模式,因为这样容易获得城市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查而通过。在雕塑界有一种主张认为应该将从事雕塑创作的艺术家与从事城市或者环境雕塑的艺术家区分开来,因为他们面对的问题不一样。这或许是针对中国特殊国情的一种办法。可问题是,这种区别对待的方法,既不利于将雕塑界探索实验的丰富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更大空间和更广泛层面的展示和影响,也忽视了潜藏在城市市民中巨大的要求视觉艺术丰富性和多样化的合理诉求。在一个小政府、大社会日渐成型的时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正在逐渐深入各级政府和城市管理机构,将城市真正建设成为城市居民既和睦相处又丰富多样的家园,正在成为城市管理者工作的目标。

我们的雕塑家们也应该牢记,城市公共雕塑因为其安放位置的开放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是表达艺术理想和个人才智的最好途径之一。雕塑同样也离不开城市,尽管今天雕塑的外延和边界在不断拓宽,安放与布置的场域多种多样,但城市的街道、广场、廊厅依然是其最主要的处所。雕塑家们要相信和善于倾听来自管理部门和城市居民的意见,在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雕塑材料、结构和形式风格是否与所处环境空间的吻合、牢固;是否能有更加简单、便捷和明了的表达手段和语言方式,从而能更好地与居民沟通交流。

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到既充分尊重雕塑精英的创作成果,又兼顾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建议城市执政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作为城市雕塑的出资人和委托人,同时也作为广大城市市民和在地行业机构的代言人,应该在城市雕塑的区域规划与安放方面进行系统的科学调研,一方面是成立与城市雕塑相关的专门委员会,成员既有雕塑家和城市管理者,也有各行各业的居民代表,通过座谈、听证和论证,对雕塑方案从预算和施工安装和环境评估等各个环节进行参与和监督,在形成一种城市雕塑的民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满意度提升到比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区域和社区街道某种职业人群集中的特点,选择和推荐与这类人群的艺术旨趣相接近的雕塑家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优势,使城市雕塑作品成为这个区域或社区街道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接受度的公共文化载体。换言之,让追求强烈个人风格和符号特征的优秀雕塑家精英,在城市的某个区域或社区街道的公共空间中找到自己展示的机会,找到自己的知音同类,从而形成小范围的城市公共话语交流的领域。再细言之,雕塑家从来就不是一个模式筑就的,城市大众也不是等量齐观的同质化人群,不同的雕塑家总能够在城市的某个或某些区域找到自己的拥戴者。城市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雕塑的规划和选择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是为不同特点的雕塑家找到城市公众中的“好婆家”。惟其如此,城市雕塑的面貌将丰富多彩,而不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识;惟其如此,雕塑精英的创新意识将在城市的某个街道、社区、角落找到放大的处所,而特定人群的市民观众将成为分享创新成果、平等交流思想的获益者。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