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创造艺术市场消费需求是关键
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讲,虽然在拍卖市场我们屡屡经历让人心惊肉跳的天价,但这并不代表艺术品市场已进入一个顶峰期。其实,相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来讲,拍卖市场的高价只是一种特别的市场现象,远远不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本身。相对于中国资本交易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可以说是足够小,小到几乎是微不足道。就以股票交易市场来讲,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而市场每天的交易额也近2000亿元之多,而中国艺术品市场今年的拍卖总成交额可能会突破1000亿元大关,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接近4000亿大关,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品市场今年的总成交额也仅是不足沪深两市股票两天的交易额,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的成长空间之大。我们根据有关统计,也做过一个具体的分析:中国的GDP约为35万亿人民币。按照常规计算推定,与其相配比的社会总资产应该为12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根据巴克利银行的推荐数据:机构投资者与高端人士会配置百分之五的资产进行艺术品投资。如果我们用非常保守的百分之五来作为对艺术品的潜在的需求进行估计的话,按中国有120万亿的财富这样一个保守的数字,那么,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就是6万亿。如果用可流动的有效需求只占总需求的1/3这个假定来计算,那也有2万亿的规模。也就是说,2万亿与不足4000万的距离,这就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去走的。
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的最终推手是精神消费的兴起与艺术消费需求的迅猛增加。中国艺术品市场除了对内面临发生深刻的转型以外,对外还面临着世界艺术品市场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进程之中,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整合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世界艺术品市场多极化、全球化已深入进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艺术品市场需求增长迅速,而国际艺术品市场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着力发掘艺术品市场的有效需求,推进可持续发展,是艺术品市场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大趋势,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与创新改革,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根本动力。那么,拓展中国艺术品市场成长空间靠的是什么?我们讲,最基本、最低层与最有效的是消费需求的培育与挖掘,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发展与壮大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一定不要忽视一个基本的支撑,那就是有效需求的培养。如果艺术品资本市场找不到有效需求的支撑,资本市场的发展就可能成为投机者的工具,那么,这时的艺术品资本市场就会成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力量,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时刻处在不断震荡的危险边缘。只有当艺术品资本市场找到了有效需求的支撑,它才真正地介入到艺术品价值构建的过程之中,艺术资本这时才有可能成为一支有力的建设力量。
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要解决的矛盾是日益兴起的精神消费与艺术消费需求与越来越无法满足的艺术生产的供给的矛盾。我国股票市场市值大约在20万亿左右,国债及公司债市场就更小,据估计,三者加起来还不到3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市场规模。按照有关方面计算推测,中国资本市场应有的金融资产近100万亿,但目前呈现出来的仅有35万亿,而大部分钱都存在银行里找不到出路,股市不好的情况下,只能用来炒房、炒地,甚至是炒农副产品。培育与发掘艺术消费需求应将继续把制度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艺术品市场领域的全面改革,更加重视改革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力争在艺术品市场主体、行政、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努力使艺术品市场的国际与国内市场进一步深度融合。当然,培育与发掘艺术品消费需求千万不能走我国乳品业的路子:不是走创新发展的路子,而是用降低市场标准及规范的“最省事”的方法。这种办法既可以名正言顺说保护艺术家的市场利益,符合市场的事情让市场去做;又有利于市场降低成本,有关部门也容易管理,方便躲避责任。但是,无原则的自我发展,最终损害的是艺术品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形成了艺术品市场中市场不愿做、市场运作主体做不了、政府推动又无力这样一个尴尬发展局面。
艺术品资本市场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扩张的重要推手,但最终的支撑基础是艺术消费需求的发展状况。也就是说艺术消费需求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前途与命运。换句话说,艺术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最终接棒者。当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培育问题,特别是舆论环境的引导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公众舆论中有种趋势,似乎口水多、嗓门大就有理。事实上,这种以“乌合之众”取胜的手法,体现了社会中存在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与日益恶化的社会心态,这种心理让“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近些年来艺术品市场的非建设性的偏颇舆论盛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需求需要培育,而需求的培育需要创造,更需要尊重创造环境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