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出版数字化展望
古籍数字化 是嘉惠学术文化界重大工程
古籍整理出版本质上是具有特定读者对象、受众群体定位清晰的专业出版,建设标准化的数据库,进行已有古籍内容出版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多重开发利用与下载使用,可以通过售卖数据库的服务和多种形态的产品,产生复合效益,包括定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将来立足于建立内容管理的复合出版系统平台并推广使用,使不同版本图书实现立体开发,使不同内容组合成新的知识内涵。目前,数据库出版正在逐步成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主流出版形式,电子图书和按需出版成为新的产业链,付费阅读和下载是其直接的赢利模式。此外还有会员收费、交易佣金、广告收入等方式。另外的商业模式将是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联手实现海量信息存储处理。专业古籍出版社提供相对精准的经过点校整理的从古迄今的传统文化资源,实施网络营销,建立直销渠道,特别是开发各个图书馆客户与专业读者客户,实行定向营销和定制出版。且移动手机内容信息定制服务也是未来发展方向。将来的电子阅读器(电纸书)会逐步被海量传输、运行速度快的移动终端所取代。
根据《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工作中的统计显示,现存古籍品种应在20万种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图书馆系统保存的古籍有275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图书250万册。国家投资建设“善本再造工程”一期、二期可使民众罕见珍本化身千百,但毕竟是极少量的。更为遗憾的是,据调查,全世界所藏的宋元善本图书5500部左右,其中我国大陆只存有3500部。海外所藏的这部分中国善本图书,则更难与民众见面。钱存训、王重民、昌彼得、严绍璗、沈津诸位先生均对中国古籍在台港地区图书馆收藏情况做过详尽的调查与介绍,一些图书馆也编有各类古籍目录,但颇不完整又有缺漏,急需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组织编纂《海外所藏中国古籍总目》(约10万种),与今年年内出齐的《中国古籍总目》对读比勘,并适时推出便于民众检索浏览的机读网络版,这将是嘉惠学术文化界的重大工程。
古籍数字化 建“中国国家历史文献资源库”
未来古籍数字化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古文字知识库与数字化平台建设(中华字库工程为主体)、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开发与推广使用、古代文本文献的自动标点以及语义分析、人工翻译等智能功能的完善,及构建一个集平面图像、三维动画、立体声响、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穿越今古时空的历史人物交往对话的文化休闲平台,这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数字古籍创新技术平台,集研究与信息传布、休闲娱乐、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就像物联网联结空间区域于一隅,该平台将时空交错于一瞬,实现人类多重梦想。
2008年,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资助佛罗里达州一所大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方式重现1964年~1965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使游客们能够在博览会场景中获取档案文件、图片和电影镜头。随着“三网”融合进程提速以及古籍资源库建设平台的有效利用,这一梦想可以早日实现。根据我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内容割裂、资源庞杂等隐忧,笔者建议,建设一个国家级长远工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海量存储的云端资源库,集存中华五六千年历史文献,暂名“中国国家历史文献资源库”。这是抢救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最大规模的文化整理和传承的宏大工程。它不仅是对国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工具,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途径。其内容是集聚中国历代文献的资源总集。不仅有我们习见的版刻图书,亦应该涵盖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等各种载体和类型的存世文献。这些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与版刻纸书相印证、相补充的珍贵资源。
“中国国家历史文献资源库”内容宠大,但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文献平台,应当是一个了解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在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包括有一个知识平台做支撑。这个知识平台利用已有的古籍研究成果、辞书工具书构建,通过知识支撑平台,使用者可以对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做检索,辅助阅读和学习。知识支撑库可包括如下内容:人物库,包括中国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地名库,包括中国历朝行政规划,辅以电子地图供使用者参考;古代名物库:包括文献中出现的各种名物信息,如天象、衣食、器具、果蔬、禽鸟等;事件库,包括对历史事件的介绍与说明。良好的知识支持系统可反映历史文献中人物的关系、地理的沿革,乃至生态物种的变迁。知识支撑库亦应当包括阅读和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如字典词典、历史纪年与公元的对照转换、版本比较、字词统计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