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办奢侈品展合适吗?
对博物馆不必有“文化洁癖”
周俊生
在一个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地方,让世界奢侈品牌粉墨登场,这刺痛了很多人的眼球。即使是一些见多识广的媒体记者,也觉得两者很不搭调,认为这样的展览与国家博物馆的形象不相称。有不少专家对此也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文化与市场的“恶性互动”。
博物馆能不能办奢侈品展览?这先得从博物馆的性质说起。法国学者G·比代在其着作《希腊语-拉丁语词典》中,将博物馆定义为“供奉缪斯、从事研究之处所”。在我国流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博物馆是“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
虽然西方的解释高蹈于“艺术女神”,中国的解释更多具有意识形态的烙印,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似乎都与商业活动毫无关系,只属于“精神文明”。
但是,这种解释其实已经落后于变幻万千的现实生活。当工商业文明开始高度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博物馆如果依然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一样蜷缩于象牙塔之中,又怎能担当起真实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呢?
将博物馆与人类现实的经济活动对立起来,反映了人类历来对商业文明的鄙视,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文化名人对金钱都不屑一顾,视之为“铜臭”、“阿堵物”。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商业活动仍然保持着一种剧烈的排斥。
虽然奢侈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生活的一个目标,但其在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中,仍然属于一种有争议的事物。一个人如果沉迷于奢侈品的享受,似乎就可以贴上奢侈浪费的标签,受到道德的批判。那么,国家博物馆公然举办奢侈品展览,似乎更是大逆不道之举了。
这其实反映了我们一些人的内心里,仍然有深厚的“文化洁癖”基因。“文化洁癖”的坚持者总是把自己心目中的所谓文化看得高人一等,似乎它的变形就意味着文化的消失,更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全面失守。批评家们将博物馆之类的机构称为“净土”,言下之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商业活动倒是不干不净的所在了。
其实,奢侈品本身也饱含着文化,虽然不能为大多数人享受,但也反映了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既然在人类的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那么,以传递人类文明为己任的博物馆,自然也可以给它一个展出的机会。因此,对于博物馆举办的这场奢侈品展览,我们大可不必棒杀,喜欢的不妨去开开眼,不喜欢的也可以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文化洁癖”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很有市场,由于它披上了“政治正确”的外衣,因此对大众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它是在妨碍着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需要的是包容,包括包容我们不喜欢的事物,而不是动辄挥舞文化的大棒,来扞卫那一份虚幻的“净土”。
只要收了钱别“自肥”就行
陈 方
在国家博物馆里展览奢侈品,这样的活动引发争议也在意料之中。文化净土引进奢侈品展览,散发出来的商业气息玷污了国家博物馆应有的严肃。在很多人看来,博物馆是有复活历史记忆功能的,是公共文化空间,而像路易威登这样的奢侈品牌,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和价值。当博物馆变成了奢侈品牌的发布厅,国有博物馆本应起到的文化和教育功能也就退化了。因此,有媒体质疑:“文化净土‘商’得起吗?”
质疑归质疑,但在主办方看来,这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路易威登品牌负责人表示,“在这样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遗产的碰撞。”事实上,这也是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后首次与品牌合作。至于为何要选择路易威登,国博副馆长陈履生解释说,“我们要反映的是历史与文化并存的概念,悠久的历史是以文化创意为支撑的,而路易威登自1854年创建以来,有很多影响旅行历史的代表性原创与体现艺术情感的各种设计。”
当事方当然要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立场进行解释,并尽可能淡化其商业色彩。相对于国家博物馆对“钱”的回避,路易威登方面倒是坦诚一些。其相关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笑谈,能够进国博办展览,投入了不少资金,但能在这里与更多中国观众见面,也是物有所值。
无论国家博物馆如何强调此次奢侈品展出的“文化”价值,其商业色彩是不容回避的。与其刻意回避商业色彩而夸大其文化价值,倒不如面对媒体质疑时直面现实,与大家一起冷静探讨一下:博物馆到底是否可以举办奢侈品展览?
在反对国家博物馆展出奢侈品牌时,一些舆论将此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被传设私人会所”相提并论。其实,这两者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修建私人会所,那是将公共场所私人化,把本属于国人的公共空间“圈养”了。而国家博物馆举办奢侈品展出,并没有将公共场所私人化。虽然这些行为都是文化参“商”,但性质大有不同。
国家博物馆真的不可以展出奢侈品吗?摘掉有色眼镜,理性看待奢侈品,类似路易威登这样的品牌,它奢侈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价格,其背后的历史与消费传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为什么会跻身于奢侈品行列,为什么会被高端人士推崇?远远不是光靠价格就可以解释的。作为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它能被广泛认同,其中自有其文化的创造。
回头再看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很多文物在它们所处的年代,何尝又不是奢侈品呢?历史上的中国曾是最大的奢侈品输出国,瓷器、丝绸、茶叶都曾是当年的奢侈品。为何自己家的奢侈品可以展出,别人家的奢侈品就不能展出了呢?
其实,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净土并非真的“商”不起,公众和舆论之所以对此有争议,主要是担心这些文化机构借此“自肥”。比如,国家博物馆展出路易威登奢侈品收益不少,这些收益能否惠及公众?如果这些资金去向清楚,当事方没有借权力自肥,这样的奢侈品展览也并非一无是处。
“创意”是借口,赚钱才是真
钱夙伟
国博在官网上发布“LV”展览的预告时,就引起了网友的一片议论。确实,堂堂国家博物馆,拿来做一个商业品牌的展地,不仅屈尊,而且媚俗。虽然国博辩称,举办这样的展览旨在“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启示”,这理由其实站不住脚。因为显而易见,这种展览并非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士为专门对象。
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已经由传统式的对收藏文物的看重,转变为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资源,为社会发展和公众的学习、教育提供服务,是博物馆的职责和目的。从这个角度看路易威登的专题展览,“一种令人目眩的珠光宝气扑面而来”,对于观众更多的是“奢侈”的震撼,而并非“文化创意”的熏染。
尤其是看看当下的社会背景,现今中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国。“到中国去”成为现在全球顶级奢侈品牌的流行口号,全球奢华品行业的翘楚及企业的珍贵展品频频在中国各大城市展出,国博的这个展览,无论如何难脱为奢侈品捧场之嫌。
这不免让人叹息。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人均GDP也只能排到世界50名之后。而中国的不发达地区如贵州,人均GDP比排名世界133位的尼加拉瓜强不了多少,而贵州人口相当于8个尼加拉瓜。显然,我国仍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并不值得骄傲。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大可稍安勿躁,追风“奢侈”不必一哄而上。
因此,国家博物馆的这个展览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至于“国博今后还会引进其他世界知名品牌的展览”,则更让人担忧。国家博物馆“商业气息太浓”的同时,会不会也让观众迷失在“珠光宝气”的“奢侈”风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