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舟:美术事业发展正值黄金期
记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推进,全国各地的画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请您谈一谈中国国家画院的发展状况。
张江舟:画院这种体制的历史十分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北京画院、上海画院、江苏画院、广州画院等新时期画院先后建立。中国国家画院是文化部直属的全国最高级别的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首任院长是李可染,副院长由蔡若虹、叶浅予、黄胄等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担任。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中国国家画院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这些年中国国家画院在工作机制和职业担当方面的有益探索,对全国的画院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动作用。不仅画院,全国美术事业现在也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无论从业人数、社会关注度,还是创作环境等,发展态势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国家画院成立之初的名称是中国画研究院,2006年10月才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这个名称的变更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国家画院发展方向的变化?
张江舟:的确是这样。中国国家画院过去的名字是中国画研究院,顾名思义,当时院里的老先生都以中国画为主要的创作和研究方向;2006年更名之后,无论是名称上还是实际架构上,都突破了画种的限制。目前,中国国家画院涵盖了美术类的各个专业,做到了全领域、全覆盖,画种齐全。去年8月,中国国家画院“七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健全专业门类、完善组织体制的重要标志,这7个专业院分别是: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书法篆刻院、美术史论研究院和公共艺术院。
记者:据了解,“七院”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国家画院在机构建设方面的重大调整,其涉及到的人才建设领域也有许多创新之处。你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用人制度呢?
张江舟: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讲,“七院”采取了创新的办法,就是走专聘结合的道路。简而言之,一部分是专业的、在编的工作人员,一部分是聘用人员。这个看似简单的制度解决的不仅仅是人员数量问题,而是事关中国美术长远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按照相关规定,60岁是退休年龄,然而对于画家而言,这个年龄正是创作黄金期,是专业最成熟、水平最高、创作精力最好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若退休,对单位、国家的美术事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们采用专聘结合的办法,把这部分正值“年富力强”的老先生聘回画院,为美术事业继续做出贡献。“七院”就聘请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其中许多还担任了领导职务。虽然这种模式对于我们而言还是新事物,尚在摸索过程中,但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聘用不仅是名誉性的,受聘的艺术家都要深入参与画院工作。
记者:您对当下艺术品市场的炙手可热是如何看待的?
张江舟:艺术品市场的热度越来越高,这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社会对艺术品,对美术的关注程度,说明人们越来越喜爱艺术。一方面,这对整个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会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也可能对美术事业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市场会对美术事业的创作和研究形成一种导向,而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市场上价格最高的艺术作品未必就是最优秀的创作。如果艺术价值不高的作品在市场上有着很好的表现,一些尚未形成自己价值判断的年轻作者就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去一味模仿那些高价作品的风格,这不仅对艺术品市场有危害,对美术事业的发展也会形成负面的导向。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和专业机构是两码事。但今天看来,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美术创作和研究。国家专业机构应该是最有力量对市场、对艺术创作产生作用的。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国家画院对艺术品市场的一种适当介入,为整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形成一种好的导向作用,针对这一点,我们将会陆续展开一系列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