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全球化语境下审美转型与文化自觉

言恭达/文
2011年02月28日 09:56:42  来源:《海南日报》

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面对全国实现小康、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大变革,它的基本现状是什么?它的现代价值与审美转型在何处?

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书法,正如杨振宁博士说的是中国文化精髓的核心。因为中国书法包蕴的人格理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艺术创作的心理体验是书法家心灵与人类原始精神的交融,是对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中国古代对书法的理解是以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书法的内在精神到技法体系,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思想源是老庄的“天人合一”,其审美情趣是“虚静”。因此,当代书法的历史使命是用中国人文艺术的“元语言”融合时代精神去构建当代书法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

中国书法文化语境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呢?就是以上一开始所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将引导社会确立一种主导价值,即高扬科学理性和现代艺术精神。必须十分清晰地看到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转型,对传统技法与经典的深化理解,对艺术形式构成的新的拓展,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其要义是艺术审美定位与导向中的科学理性。历史传承的经典是不朽的,人们知道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人们知道周金秦篆汉碑魏书……但人们似乎很少真诚地正视和思考发生在我们周边的正在形成的新的文化格局与文化情境。高速公路与快餐文化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景观,大众传媒时代的新生代,他们的艺术语言和商业元素相融通的市民文化的休闲与调侃色彩所形成的基本模式已悄然建立……艺术最基本的意义在于非功利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这是经典的真正含义所在。追求“不朽”而不妥协于市场的消费文化,不屈服于由金钱来显身的不平等的价值体系。中华文化的两大主脉,除“仁、义”外,经典“才、情”的审美正是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一种显相。

时代在变迁,审美在转型,这是客观事实。在八届国展的工作会议上,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了国展评审标准,即书法篆刻作品的创作必须遵循书法艺术规律。一是艺术的历史传承性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二是表达性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三是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统一性是艺术繁荣的标志。四是唤起美感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北宋提出“文道两本”以来,“文以载道”是历代文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而“技进乎道”是历代文人从事艺术的本体认识,即经技进入艺,从艺升为道的层面,从而完成从自觉文化到文化的自觉的历史进程。中国书法“艺术自觉”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是传承性:文化精神、审美风格、技法程式;二是中和性:敦厚、含蓄、和谐、古雅;三是深约性:精微之处见精神,内质变化显个性。与绘画一样,当代书法创作的形式,技巧的递变,都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种“时空差”和它的受众空间,提示我们在当代“散乱”“多元”的各种流派的形式语言与技巧的异化中需要按经典规律不断醇化与锤炼。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