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学术之上 思想何在?

滕宇宁/文
2011年02月23日 09:51:50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思想的被消费已具滥觞之患。随着资本、市场、体制、全球化诸多问题的逐步被普遍认知和清晰化,加之网络时代传播格局对话语权力与习惯的瓦解,整个社会迎来公共讨论的高潮,人人都是意见家,国计民生、世界和平、文化娱乐,全民调侃、愤怒、批判。社会问题折射到艺术领域,发表见解是一种流行,做思想成为最时髦的标签。纵观2010,既有大师来朝,亦有远行千里,往来交流共襄盛举。我们很自然的感受到信息的喧嚣,不同立场、角度、观点、姿态的争执共同发声,有些混乱的和谐。然而,对于严肃而沉静的思想需求,依然显得饥渴。

不可否认,当代艺术领域,学术正在获得越来越大的尊重。且不提“言必称学术”的潮流,过去的一年中还是可以欣喜发现,充满使命感的独立创作、研究和艺术项目以清流之态得以艰难但颇具成效性的推进。与此同时,学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论,本该是艺术活动进行的基本准备,实在朴素,在今天却也被夸大其立场的寓意,而被标签化滥用。粗糙简单的基础工作无法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何况,学术还构不成思想,以学术代言思想,无疑陷入促狭而肤浅的语境。

“学术先行”的整体局面下,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从事当代艺术工作,往往在“贵为学术”与“只为学术”的双重评价中略显尴尬。学院化的研究特性决定其具备良好的素养和方法训练,但又要求与现场保有礼貌的距离(并非不考察现场,而是不参与运作),特别是院校传统影响下的宏大情怀,从外界看来,可被标榜也可被质疑。无论针对北大自身正统的文史哲学科,还是针对重视“专业”的艺术界,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当代艺术研究都是一个边缘身份。其进行的工作,如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也因囿于学术建设的基础性要求而不得不关照到琐细微小,在一段时期内遮蔽了扩展思想的空间。

不过,仍然可以以北大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境遇作为对当下艺术界观看的一个切入点。作为艺术外围的纯学术力量,北大中心主动进行并和其他机构产生共鸣及配合的种种工作,体现艺术界对其效能的意识和使用,也正体现出当前艺术领域对学术需求的一些要点:

1、历史的重新观看。“历史”是2010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对时间线索的梳理和对历史观的重塑,反映出一种思想的迫切,即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发展演变,如何顺应或反抗“被书写”与“被利用”遭遇。如,“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展对于19世纪末至今女性艺术大事记的整理、“当代水墨与艺术史视野”国际研讨会对于三十年来当代水墨发展的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中际论坛)对于西方艺术批评引进中国并被“主动误取”的分析, 都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中获得新的成果。

2、个案的以小见大。单独艺术家、团体、机构作为案例的陈述与研究正在升温。2010年以展览为名义带动的个体回顾非常普遍。“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也延续3年来的传统为上届年会评选出的年度艺术家尚扬、年度青年艺术家邱黯雄进行了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从方法而言,个案的准备最为清晰简便,资料收集整理和排列组合很快构成对个体定性的基础。但,如何研究个案所引出的问题,是否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随着研究力量投入的不同,呈现了严重的良莠不齐。

3、新的思路扩展。实践往往受到现实的羁绊和限制,思路的扩展需要更为开阔的平台。对话与交流成为近期中国社会普遍的倾向和共同的选择,中德对话论坛、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再到艺术界的“中际论坛”、上海双年展“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国际艺术史学会“东西方的艺术展览”研讨会等等,都在国际化的环境中重新建构思想交换的可能。更有成效的案例是“2010艺术基金会国际论坛”,针对在国内尚未开放的“艺术基金会”运营进行学术层面的交流,对于打破当前艺术经营制度僵局具有探索出路般重要的意义。

学术的建设需看作是深入研究的铺垫性准备,其意义和必要性已经广为接受和进行。学术之上,推进思想更为扎实的工作,是我们正在呼唤和尝试的方向。北大的可能性或许在于,以外围的观看带来“当头棒喝”式的影响。

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可以连缀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等诸多学科。而当我们提出超越艺术自身,以“多元”、“跨界”等方式讨论艺术问题时,却通过近期的一系列实践证明,无法构成有效的对话。主要是当前广义的文化领域内,思想交流缺乏对于连缀关系的建设,缺少通路。我们正在进行着一些实验,“艺术与思想”系列的讲座、对谈和出版计划都在初步的安排中,其根本的想法,是以艺术为原发点,通过学术工作提取表象背后问题的指向,搭建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可讨论的构架。运作过程有理论与实践的两种偏向。理论方向是对历史、哲学、社会文化等经典文本的阅读与研究,以分析经典对当下的作用。很多文化机构也在注重面向公共的文化传播,如尤伦斯的“读典”系列,而大学对此更具资源的优势,如过去一年中北大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邀请高宣扬定期赴京精读福柯。实践方面,北大延续至今的两个项目中,一个借助一对农村出身夫妇(陈宝国、王海英)的个人奋斗史(目前呈现为展览“抗拒——一个798的故事”),提出对家族制度的现代化转变、改革开放的社会变迁、798艺术区发展等问题的追索,并在方法上将一些细节的陈述设计为社会学可操作的调研方案,转换为多学科可研究的案例。另外一个以艺术家(陈文令)个人的受害经历与创作表达为依托,引发对社会“宽恕”问题的思考、对法律条例更改的探讨,并建立慈善基金以资助罪犯子女接受教育。艺术不再局限于业内,扩展的思考希望能让讨论更为顺畅和开放,进一步对社会发生影响。

当然,对于建造思想,那怕只为催生思想提供温床,这样的前景,现在还充满理想化的想象。我们只能从手边些微做起,一如既往。撰写此文之前,刚刚搁笔提交给校方审查的机构年度总结,虽是“官方报告”,但工作细节尽具,即使不发议论,也可见实干之决心。我们希望目前的尝试能持续地拓展,在未来显现成效,只是道路可能是曲折与孤独的。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