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天价拍卖藏虚假 以完税证明报道销售额
今年的国内艺术品秋拍已接近收官。天价频出、总成交额不断攀高让不少业内人士始料未及。艺术品收藏热持续高烧,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忠义用"空前繁荣",来评价当前的走势。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额也在印证着市场的繁荣:嘉德秋拍总成交额高达41.33亿元,保利秋拍总成交达到52.8亿元,再次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今年的市场,就连一些老收藏者都表示:看不懂。着名收藏家郭庆祥因之前被范曾诉名誉侵权,索赔500万元而备受关注(详见《青年周末》2010年11月18日第243期9-12版报道《郭庆祥:我为什么批评范曾》),12月初,《青年周末》记者在北京再次采访了被媒体称之为收藏界着名"大嘴"的郭庆祥,他却从深层次指出了"空前繁荣"的艺术品市场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画家可以自己画自己的画,没人去干涉,但他不能在公众场合夸大自己的绘画水平,吹嘘自己的艺术才能,在艺术上却不求真,真正的艺术家应担当社会和文化责任。而社会上对真正的艺术家,真正有创造力、有贡献的艺术家宣传也太少,反而是一些人恶意炒作,张扬于世,造成了艺术界很多怪现象。"郭庆祥说。青年周末:能说说您对当下艺术品市场不断出现的天价是如何看的?郭庆祥: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天价乱飞,听说王羲之的《平安帖》拍出了三个多亿。对此,我并不震惊。说实话,我对近些年冒出的天价拍卖早就麻木了。继黄庭坚的《砥柱铭》之后,徘徊在拍卖市场上空的幽灵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实,看似浮华的拍卖市场,其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是真实的拍卖交易,还是为了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而人为设计的市场繁荣假象?谁也说不清楚!但它们肯定是一场虚假的资本游戏。
我认为艺术市场应该是感性认识,理性收藏。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拍卖市场的繁荣,是因为股票、房地产投资市场的不景气、风险大,转而将资金向艺术品市场倾斜、转移,然而艺术品市场的虚高价格就没有隐藏风险吗?我以为,这其中很多是拍卖市场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以这种假象,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拍卖市场。所以,无论是尚未入市的旁观者,还是兴致高昂的投资者,要冷静观察和分析,不要被热情的市场氛围所迷惑。那些缘于精神层面的艺术享受、感动而带来的艺术品收藏,如今已变成了资本的角逐,实际上已经失去艺术品收藏的意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青年周末:您上次揭露出的论尺卖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谁开的这个头?郭庆祥:在齐白石以前就有,其实齐白石也是卖画的,就是养家糊口,所以他也没有按艺术标准来。这种事在国际上是没有的,而在我们国家,拍卖行对真正有艺术价值的画从来不敢提出多少钱一尺,而对商品画会这样提,这个挺有意思。作为一个画家,论尺卖画也不是不可以,卖画为生也可以,但是你不能利用媒体来误导大众,你不能夸大事实去搞宣传,如果你是个商品性的画家,还要说自己是一个艺术家,那你就歪曲了艺术,你画画是有欺骗性的。有些评论家也不自律,给钱就评画好,也没有标准,包括拍卖行、画廊,没有把真正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推荐给消费者。"现在中国收藏活动看起来空前繁荣,但真正的收藏鉴赏家太少。许多人收藏文物和艺术品,一看真假,二看能否升值,至少艺术价值以及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几乎不加考虑,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追求和知识。他们是在收集投资筹码,而不研究艺术本身,整个艺术品收藏圈,在文化上很苍白,贫血严重,这就是中国收藏热的可悲之处。"青年周末:您在收藏的过程中怎么操作?郭庆祥:我们看画廊如果有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进去,我们是真正想去买好的艺术作品,而不是投资,像社会很多炒概念。好的收藏家不会被人误导,因为都有研究。青年周末:中国好的藏家很少吗?郭庆祥:很少,准确来讲艺术品里的投资者占绝大多数,甚至超过90%,真正的藏家很少。而这些投资者背后,就是炒作概念。这样就会有好多怪现象,今年清初画家石涛的作品1个亿流拍,临摹石涛的张大千却卖了1个多亿,论历史的时间长短,相差400多年,论艺术成就,石涛对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么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卖不过张大千,而今天的赵无极属于国际级大师,却卖不过画家陈逸飞。一个现象,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每场都在艺术品市场主打,越拍越多,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它的真假谁负责,谁来为消费者承担责任,这都是问题。青年周末: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是?郭庆祥:现在投机者太多,完全把艺术品当作商品来运营了,这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市场。对艺术有研究的人,占的基数很少,而艺术品市场确实陷阱很多。比如勾结拍卖行、画廊编故事来欺骗消费者,都是有利益驱动的。为某个作品编出一些来龙去脉,而不是真实的,包括报道出来的一些天价数字,包括每一场拍卖的销售额,我还是建议媒体要通过税务部门的完税证明来报道数字,这样比较可靠。这里面媒体要担起这个责任,等税务局报出来的完税证明出来以后,报道完税以后的销售额,这才对社会是公平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社会责任感。
"好的艺术家一定是在率领审美,而很多人是在迎合大众口味,他们不具备艺术家的标准。艺术家要走在前头,你去迎合的话,30年、40年从来没变过,一直在复制自己。"郭庆祥认为,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了解艺术家和其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看其名气、市场价格,甚至是否流行,那样会走入误区。千篇一律、没有艺术个性的作品,不但不能提高和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而且容易误导和歪曲艺术。青年周末:您是吴冠中大师的作品操盘手,您能保证你操作的清白吗?郭庆祥:我经过大量的努力挖掘了吴冠中和石齐,这两位连车都没有,很勤奋,很俭朴。他们的勤奋和俭朴说明一个问题,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这么浮躁,也不会被金钱拉下水,也不会去追求富豪们的生活方式。在吴冠中生前,我们俩每次谈话都在三个小时以上,中间甚至一口水都不喝,吴老愿意学,他是个热爱艺术、对艺术有研究的人,他觉得这是美德。现在有好多画家坐的车都是迈巴赫、宾利,一千万的车,这是人家的权利,但是作为收藏家我们能看出问题:他在追求什么,他的心思放在哪里了,他的别墅像宫殿一样,心思根本就不在艺术上。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像吴冠中和石齐都是在求艺术的纯真,一心一意扑在艺术上,根本没有这些奢华,他们每一天都在否定自己,每时每刻都想着去创新。所以我说我们冤就在这,我们经过判断研究挖掘出这种艺术家,画得确实是好,能够在画面上表现出他的艺术成就,结果一些经营者画商们为了打击我,说我们是操作,把我的辛苦劳动,研究成果变成了操作,我觉得对我郭庆祥确实不公平。青年周末:您认为是通过您的努力,让吴冠中和石齐他们的作品实现了价值?郭庆祥:对!我们拿到中国最好的艺术家,吴冠中、石齐的作品到欧洲去办展览,叫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当代精神,了解具有这个时代艺术精神的艺术家,我们是在为社会做一件好事情,来推动中国的文化,叫世界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了解中国文化。有几个搞收藏的人,包括大多数投机的人,写过美术批评文章?他们写过文化建设性的建议吗?我今天通过你们媒体告诉大家,我写过几十篇,我不断地在研究和学习,我怎么会是操盘?这是对我们的不公平,把我们的劳动完全给歪曲了。爱国是一个人爱自己的土地,爱自己的人民,它是正气、情感。现在我们的艺术家、画家把这个底线已经都丢掉了,中国一些部分所谓的当代艺术,一部分人迎合欧美,丑化中国农村,把中国人画得那么血腥、呆傻,丑态百出。青年周末:是指某些所谓的先锋艺术家、前卫艺术家?郭庆祥:是,其实我曾经批判过,我说没有一个民族的艺术家和画家把自己的民族画得那么血腥,你和艺术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这是另一种东西。你把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变成一种旗号,已经脱离了民族尊严的底线,真是和艺术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艺术家爱国是情感,艺术家如果没有情感,你和艺术也就没有关系了。
对话到尾声,郭庆祥接到一个电话。此时保利5周年秋拍正在进行中,吴冠中作于1989年的油画《新巴黎》,起拍价400万,进入到叫价的关键时刻,工作人员来电请郭庆祥决策是否要加价拿下。郭庆祥在电话这端遥控着,几番叫价,最后以900多万得手。青年周末:这种远程遥控,您怎么拿捏,决定要不要,加不加价?郭庆祥:我愿意去感性研究,理性收藏。看这张画要看它的艺术,首先它是吴冠中的作品,又是吴冠中一个很特殊的作品,极少题材的作品,他画的是一个建筑,笔法很有时代感,这个油画以楼为背景,他把楼画得很敦实,扎实又有力量,实际上他在画面上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所谓感性认识理性收藏就是,收藏家一定要能够看到作品的艺术价值,来判断它的经济价值,好的艺术家在他的画面上能体现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内涵,一个好的艺术家的精品,一定不可再生,更不可复制,所以今天它的估价400万-600万,但我们觉得1500万之内都值得收藏。
近些年来,范曾的作品价格不断上涨,统计显示,2000年时,范曾的画作均价为10704元/平方尺,到2010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44206元/平方尺,十年间翻了十多倍。今年3月发布的2010胡润中国艺术榜, 2009年作品成交额前50名中国在世艺术家,赵无极、吴冠中、范曾名列三甲。89岁的赵无极2.4亿元首次登上榜首,91岁的吴冠中2.2亿元排名第二,72岁的范曾则以1.5亿元位列第三。石齐也榜上有名,而且作为今年新上榜的11位中国画家之一,居榜单第25位,在杨飞云、陈丹青、刘大为、崔子范、娄师白等人之前。
"赶上好时代,做收藏的人多了,但很多人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收藏,要收藏什么才值得。"郭庆祥说。在吴冠中之后,郭庆祥力推石齐的作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回答:"对待吴冠中的画作,我们只收藏不拍卖,用艺术熏陶企业文化是一贯的战略。如今对待石齐的作品也不改初衷,一如既往。你问为什么偏偏看中石齐?很简单,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画发展的方向,他的作品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中国画坛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而石齐有这个精神。"
在谈到选择某位艺术家时,郭庆祥认为素质与潜质是考量的首要因素,但同时也看重艺术家的人品。他回忆自己在1999年夏天,怀揣着从海外市场收购来的吴冠中3件作品登门拜访老先生时,表达了要为吴冠中举办个展的愿望。吴冠中惊奇地发现,郭庆祥收藏的作品不仅没有一幅赝品,而且每一幅都是自己非常满意的力作。其中一幅《竹舍》,是吴冠中到日本办展时丢失的。当时有50幅作品送到日本装裱,结果有一幅莫名其妙地没了。现在重睹画作,老先生像找到了自己丢失多年的孩子,激动得热泪盈眶。正是郭庆祥对艺术的鉴赏力和执着精神,感动了老先生,从此与郭庆祥成了忘年交。但对玥宝斋办展的请求,老人却固执地摇头:"作品太少,办展不够条件。既然办展,就要展出我最好的作品,决不能糊弄观众。"数年后,郭庆祥收藏的吴冠中作品达到了20件,水到渠成,老爷子点头了。2004年6月,大连万达集团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文化中心米罗厅举办《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画展,后又在国内多个城市巡展。现在郭庆祥收藏吴冠中作品有50件,足以傲视世人。
我不会去碰徐悲鸿,他在建国后推行的一套东西,部分伤害了艺术家的热情。他在美术教育上的导向也有很大问题,他的作品也不是第一流的。我们至今还将他当作一面旗帜来摇晃,来吓人,来招兵买马,这太可笑了。"我也不去碰现任从国家到地方的书协主席、美协主席、画院院长的作品,他们是这样的,一旦红袍加身,作品价格立马翻番。而且都成了'社会活动家',顶着红翎子到处应酬,哪有时间读书、琢磨艺术啊?没有起到引领和推动艺术探索、发展的作用,有些人也没有这个能力,沽名钓誉,徒有虚名。有些收藏家盯着买他们的作品,那是在买官衔,而非艺术本身。这又是在官本位语境下中国收藏界的咄咄怪事。"郭庆祥说。
今年10月,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的一纸传票摆在了收藏大鳄、着名收藏机构大连玥宝斋的当家人郭庆祥面前,将郭庆祥告上法庭的则是画家范曾。起因是今年5月,郭庆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文中就目前国内有些画家"流水线作业",不讲求艺术品质,大量复制自己作品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这篇未点名的文艺批评文章惹怒了范曾,他以侵害名誉权之罪,将郭庆祥告上了法庭,并索赔500万元。这是当代中国书画史上第一次因为书画批评而诉诸法律,将批评文章作者告上法庭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