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聚焦“经典”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种避险行为

西沐/文
2010年12月01日 11:47:55  来源:雅昌艺术网

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讲,关注经典,挖掘经典的价值本是无可厚非的举动,应大力倡导之。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新的状况,那就是本是投资艺术品、谋求收益最大化的资本,几乎一股脑儿地将关注点聚集在标示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上,其结果是使有限的资源在大量资本的追捧下,不断地从艺术品市场狭窄的出品中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天价,让大家大跌眼镜,唏嘘不已。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最核心的就是一条,即标示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越来越被发掘与认识,再加上存世资源有限性的特点,受到人们关注及资本的追捧应是理所当然的。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基础,才使得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失范现象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新入场的资本为了更好地流动与躲避风险,选择将这一部分处于中国艺术品市场金字塔尖部的经典之作当作了相对安全的切入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资金与少量的作品博弈的现象,其结果就是价格的不断“雄起”。艺术品资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上演了一场为了安全而去不断追捧最为靠谱的艺术品,即在美术史上有定论的艺术家的有限的艺术精品,并且是传承有序的大“开门”之作。也就是说,资本宁愿为这种看上去苛刻的“安全性”去付高价买单。由此看来,高价是资本被逼上梁山之举。当然,其核心是避险:一是避市场混乱之险;二是避艺术家及其作品价值成长之险。这既是资本的无奈与限制,又是资本的智慧之所在。

这种避险的情况还不是在一级市场上出现的,因为中国艺术品资本更多地参与一级市场的条件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成熟,也就是说,避险的种种情况更多地是表现在二级市场及其运作之中,其中,拍卖市场与博览会市场反应的最为明显。由雅昌的一个调查显示,中国近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是投资者最为青睐的品种,关注度分别为52.31%和32.31%。我们知道,中国书画成为各大拍场的主力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从2009年秋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的火爆的秋拍,可谓是惊喜不断。尤其是今年秋拍,从10月份香港苏富比的开门红到11月下旬中国嘉德的再创新高,数据已经显示了中国书画以强劲的势头撑起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半边天。中国书画成为二级交易市场的聚焦点,既是在“经典化”的顶级作品路线的推动下目标过于集中的结果,也是当下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过程的必然。在2010年秋拍中,这两大板块的市场走势依然强劲,期间,名家名作是藏家追逐的对象,尤其是那些市场罕见、传承有序的作品频频创造天价。而面对如此集中的“偏好”,不仅容易使价格存在不理性的潜在风险,更让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依赖性过大,从而增加了系统的风险。

无独有偶,近年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传统与经典作品或艺术家一直被机构与藏家追捧,而几乎无一例外,所有博览会都有类似的艺术无限板块专门推出新生力量及创新的作品,这反映出博览会作为一个运作平台的基本手法:既要效益,又要好看;既要叫好又要叫座。曾有202家画廊参加的被称为“艺博会之母”的科隆艺术博览会历时5天,展览专门展示了高质量的多元的20世纪以来的前卫艺术创作,成名的20世纪艺术家成为大家热烈追捧的对象。而从购买的结构来看,从德国的政府到来自欧美洲各地的收藏家显示出科隆的客户有着广泛的基础,而并非是由某个单一的地区和藏家支撑起来的“复苏”。主要客户为MOMA、卢浮宫等一流博物馆、艺术机构和实力藏家。展品的关注点亦集中于其自身的艺术水平、收藏价值以及稳健的保值空间。除此之外,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的艺术巴塞尔,作为全球顶级的现代与当代艺术盛事,第41届艺术巴塞尔参观者人数约为72,500人,古董和艺术品展区是该博览会的最大展区,展销的作品跨越了多个门类和多个时代。古典大师绘画领域保持了其一贯的稳健行情。这种经典化的路线与认识,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蔓延。可以看作是认识到风险,但又无法理性分析,是一种对风险无法把控的自保之举。

从表面上来看,资本的这种避险是资本的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无奈,但从本质上来讲,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之痛。什么时候才能使中国艺术品资本进入市场不再是陷阱丛生,从而使资本一步步做大,那么,繁荣的不仅仅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更多的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复兴与话语权的复归。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