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春:写意是情不是法
《日课》
画家马德春是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师从吴冠中、高冠华等众多近现代国画大家,在人物画、山水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近年来,他着重研究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画,在长期的绘画实践及理论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性思维和独树一帜的见解。
绘画受益于诸多名家
马德春祖籍河北,生于山东,7岁时随父亲看病来到北京,从此便定居在这里。为了维持家里贫困的生活,马德春小时候卖过冰棍、捡过煤核、干过杂工……但所有的这些经历没有使他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反而锻炼了他坚定的意志。解放后,新中国的第一笔助学金把马德春带进了学校。1950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画展中获奖,这使他与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画画,马德春先后考上了北京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至今,马德春还难以忘记学校的那些老师们。“在大学学习的时期,是自己学习绘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那时候,李苦禅、吴冠中、高冠华是我们的授课老师。这些名家的指导,使自己受到的启发很大,”马德春表示,尽管现在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但这些老师教课的场景很多还历历在目,“记得有一次黄胄给我们上课,他画了幅《四驴图》,将其中的两只画得特别的精彩。黄胄跟我们说,‘一张画里一定要有几处精彩的地方,这张画才能成立’。后来,自己慢慢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一张画要有主次关系,有紧有松,注意画面节奏的变化”。诸如此类的场景还有很多,尽管是老师一两句简单的话,但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马德春一生的艺术创作。
写意画不是抽象画
马德春擅画工笔人物画和山水画,以写意花鸟画着称于世。如今,从事绘画艺术已经60余载的他,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表示:“现在的中国画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各种艺术流派的出现及东西方艺术交流的加强,大大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对写意画的理解上,现在很多画家片面地理解了写意画的概念,认为写意画就是搞抽象、以追求新奇狂怪为目的,但这种追求与中国画写意的内涵是不同的。写意画强调的是画家对所画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强调情感、意蕴和象外之意的追求,造型上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而更似’的绘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