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中国艺术,怎样把自己说清楚?

2010年09月09日 11:11:19  来源:美术报

为纪念中国篆刻艺术申遗成功,8月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在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展出。主办方称,它旨在让篆刻这一优秀而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接轨,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篆刻艺术的魅力。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这一展览已在国家大剧院成功展出过。毫无疑问,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和中国画、中国书法一样,是极其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因此,每次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时候,它们都会隆重登场。

改革开放以来,在开放的环境和氛围中,中国传统艺术有了越来越多的与世界见面的“机会”。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以丰富的传统艺术和悠久历史为豪,慷慨地展示给世界,而世界上也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些艺术所吸引。在这种互动中,中国传统艺术的世界性问题,也随之逐渐凸显。不可讳言的是,我们的民族传统艺术,尤其是篆刻、书法等较为抽象,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一些艺术形式,已经不仅具有服务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社会功能,而成为独立审美形式就显得更加“高深莫测”。在推向世界的过程中,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精深厚重,艺术绵远悠长,成为优势的同时,也因其“独特”、“深厚”、“悠久”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面对陈列在展厅里的一幅幅经典书法、国画,即使是生长在这片文化土壤上的我们,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才能读懂这些艺术的美感。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世界更多的朋友,能够轻易地认知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我们有必要思考,在我们越来越多的参与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艺术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需要有效的解决途径。就在此前不久,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特设的中国艺术分场,学者们也讨论了中国艺术向世界推广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的潘公凯教授指出,西方人对于中国艺术其实是很关注的,在西方着名大学里都有亚洲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专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招的博士比我们招的还多。然而,中国艺术并没有因为这种关注,而显露出真正的光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艺术最精粹的部分没有得到理论的阐释。这一问题的提出,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作为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没有人会怀疑这些艺术的深刻意义和伟大成就。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尊敬、重视、喜爱、享受我们的文化遗产?在世界美学大会的会议讨论当中,北京大学的朱青生教授也提到,中国的造型艺术早在唐代就已经达到辉煌的高度,敦煌的壁画、石窟的艺术水平令西方人惊叹,然而在士大夫主导的主流艺术评价当中,它们的地位却远远不及书法、水墨画。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对小小的纸片上的线条墨迹那样痴迷,因为他们难以理解中国艺术内在的、精微的层面。因此,中国的学者、媒体、策展人、艺术家、艺术管理者等等,负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中最有特点的东西,用当代的语言来说清楚。潘公凯说,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学界所使用的语言系统,是以西方学术语言为主导的,但用西方的概念、理论、观察角度来解说中国的艺术,总是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说不清楚了,而中国人除了这套语言体系,就只有古代的语言,只能搬出孔子、老子、易经的概念,这也说不清楚中国的艺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学的概念体系,用当代人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解释中国艺术传统当中那些最有价值的地方。潘公凯指出,西方人特别强调艺术史发展的前后递进关系,不论是艺术,还是艺术研究的概念,都是一个潮流取代和否定前一个潮流,但中国人对事物发展的理解,并不是这种直线的进步论。中国人爱用旧的概念,但在不断的体悟当中,总是推出新的理解角度。这是中国概念建构的方式与西方不同的地方。整个20世纪,中国人一直在学习西方,这是个必经的过程,但也让我们来不及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21世纪的中国艺术,是否可以通过理论上的重新建构,进入一个富有创造性和推广性的新阶段?无疑,我们现在已经面临着一个好时机。在这个理论构建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文化才有更“广”、更“大”的天地和希望。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