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艺术品: 是消费,也是投资
近日,第一届全民艺术节在北京二十二院街艺术区白空间艺术展厅开幕,此次活动展出了400余幅当代艺术作品,价位从百余元至万余元不等。在这个看似平常的画廊开幕式背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画廊也加入了平价原创艺术品经营的队伍。
这两年拍卖行生意红火,屡创天价,让艺术品投资者尝到了甜头,但这只是少部分有钱人的游戏,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天价”引发了老百姓对艺术品的关注,而随着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商家也已经开始瞄准中低端艺术品消费市场,比如艺术新人的作品、衍生品以及一些创意设计产品等。从去年各大艺术博览会交易的情况来看,买家已经把目光聚焦到低端的艺术品消费。
从去年开始,艺术品超市模式先后在深圳、上海、成都、重庆和杭州等地浮出水面。2009年,成都西村艺术品空间和上海证大艺术超超市相继开门,两者均打着“艺术超市”“艺术集市”的旗号,探索中低端艺术市场,在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试营业整整一年后,位于深圳宝安22艺术区的“365艺术生活超市”于虎年新春正式开张。重庆首个原创艺术品超市——重庆当代艺术品交易中心也于近日开门试营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东街6号艺术空间”最近开设了汇集省内各大美术学院千余件艺术作品的艺术超市。艺术超市的模式缘起于德国。五六年前,德国柏林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廉价艺术品超市,货架上摆了6000多件艺术品,包括油画、雕塑、素描和摄影作品。顾客可以像逛超市一样,挑选自己心仪的艺术品。每年,全球大约有500多名艺术家申请加入这个超市。发起者对这个市场充满信心,认为这是“让艺术走近大众,走近那些钱袋不怎么鼓的普通人”。据记者了解,相对于近年来才兴起的超市、画廊经营模式,主打网上拍卖业的嘉德在线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经营中低端原创艺术品,这既是为了和主打高端艺术品的嘉德拍卖业务有所区别,其实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中低端平价艺术品有绘画、陶器、雕塑、各种挂件饰件等种类,大多由创作者自己标价,采用超市式展销,顾客看中即可付钱买走,艺术品单件价格从数十元到数万元不等。上海证大艺术超超市开业半个多月后,周末的客流量就已达到千余人,半月销售额达到了150万元,超出了原先的预期,其中万元左右的画作最受消费者青睐。上海证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证大艺术超超市发起人沈其斌告诉记者,之所以创办艺术超超市,初衷是考虑到中国有大量的年轻艺术家生存艰难,成了所谓的“盲流艺术家”,据统计,盲流艺术家的人数达40万之多。而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到处是新建的高楼大厦,大部分房子装饰空空如也,真正消费原创艺术品的家庭很少,这个现象和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审美需求是不匹配的。成都西村艺术品空间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大约有15万到20万人的白领阶层对拥有艺术品表示出浓厚兴趣。进一步的调查则显示,这部分人的月均收入约5000元,让他们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艺术品,并不现实。但是,这群人对平价艺术品的渴望十分强烈。
“一般老百姓不买艺术品,主要是因为太贵买不起,因此我们鼓励大家与其消费装饰画、复制品,不如花同样的价格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普通的装饰画过了几年就不值钱了,原创艺术品有增值的可能。而且,购买艺术品的同时也支持了艺术家的生存。”沈其斌说。
艺术院校年轻毕业生的创作是中低端艺术品的主要货源,这也是多家经营机构最看好的。嘉德在线总裁陆昂始终坚信,青年艺术家目前正跨入市场,价格相对较为便宜,正处于被挖掘的时期,经过市场的洗礼后,名家和名作将从这一群体中产生。在2005年12月推出的“中国式卡通新锐油画专场”中,“70后”艺术家韦嘉的作品基本在5万元左右,而仅仅5年后,拍场新秀韦嘉的作品已达上百万元的高价。陆昂认为,因为年轻人往往有独特的生活视角,敏锐或脆弱的神经末梢,以及相对单纯的内心情感,有时更容易产生一种鲜活的力量,他们的作品可能会更有冲击力和生命力。罗中立的《父亲》、陈逸飞的《黄河颂》、尚扬的《黄河纤夫》等当代名家的代表作实际上都是他们学生时候的创作,这说明了学生作品的独特价值。
沈其斌建议,如果是为装饰家居而购买艺术品,与其选择那些被无限复制的行画,不如选择一些价格适中的原创艺术作品。若你具有一定鉴赏能力,能在艺术家初出茅庐时慧眼识人,说不定若干年后,送入拍卖行拍出天价的就是你当初低价选购的作品。在艺术超超市中,这样的作品占到了八成,可挑选的余地很大。而对于有投资需求的消费者,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价位在几万元左右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则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