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关于新中国美术大众化中的农民及其审美趣味的问题

2010年08月06日 09:28:2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美术的大众化是与毛泽东时代这样一个范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把美术大众化放在这一时代之中来考察它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以及由这些功能所决定的视觉形象特征.在我看来是研究这一时期美术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以提问的形式.阐释我对新中国历史中毛泽东时代美术大众化中的农民及其审美趣味的理解,目的是希望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在美术大众化中.究竟谁是大众呢?对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折:首先,这个大众肯定是大多数人,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中国人。其次,这个大多数人不是抽象的人的复数.如启蒙时代所说的普通人,而是有阶级属性的人,而在毛泽东时代.这个具有阶级属性的大多数人,其实就是工农兵,所以美术大众化.也就是美术的工农兵化,这与毛泽东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观念是一致的。再其次“工农兵”作为大众的组成部分,在比例上谁最多呢?当然是农民,其次是工人.最少的是兵,但是必须看到的是.不仅兵的来源主要是农民,而且工厂中的工人,既有大量直接来自农村的农民.而且长期居住在城市中而成了工人的人,也与中国的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美术大众化的主要对象其实就是农民,尽管说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是领导一切的阶级,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农民的数量无疑是最多的。最后.不仅工农兵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众.其中的大多数是农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美术批评家栗宪庭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以及由上而下的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也主要来自中国的乡村.他们与农民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和相同的审美趣味。所以,美术大众化的主要对象不仅是实质存在的工农兵,而且在更大范围上是由上而下的农民趣味的延伸、发展和重构。

第二个问题是美术大众化的主要对象为什么是农民?很显然.首先这个问题与上面分析的情况相关,即农民是中国社会大众中的大多数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说的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虽然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实践是在上世纪的20年代,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忘记中国的这一根本问题。当然,对于自称为工人阶级先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农民既是依靠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在美术大众化中,农民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审美倾向,实际上包含着复杂的意义。

第三个问题是在新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大众化中,艺术家们是怎样执行党的指示,生产和建构出农民化的视觉形象和审美趣味的。关于这一点,我想当时的历史最能说明问题。

首先可以把美术大众化与农民问题联系起来的是新年画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没进城之前在乡村,也即解放区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和教育农民,鼓舞战士士气的一种大众化的美术实践。这说明毛泽东时代美术大众化的起点是农村,对象是农民。从美术运动的大众化与农民的关系看,还值得一提的有1958年的壁画运动,1964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产生的美术“为五亿农民服务”的口号,以及受此运动影响创作的《收租院》等大量描绘“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忆苦思甜的作品。

其次,新年画的审美趣味所具有的农民倾向,影响了油画(如《开国大典》,国画(如《万山红遍》)等艺术形态。

再其次,在新中国毛泽东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那些描绘现实生活的作品.主要是描绘农民和农村,而不是描绘工人、工厂和城市的作品,这种以农民、乡村和农民趣味为主导的大众化倾向,也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精英艺术(如乡土绘画)和上世纪九90年代兴起的当代艺术(如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

最后,另一个能说明美术大众化与农民关系的例证.是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大众化.与民族化中的民间化(而不是文人化)的艺术倾向是一致的,而民间化也就是寻找中国乡村中的视觉艺术资源,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那些具有喜庆、吉祥和欢乐的视觉元素,因为它们可以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也符合那时的意识形态要求艺术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新中国的目的,所以,在此期间,大众化的美术对民间艺术的吸收和转换,与改革开放之后,用现代主义眼光看到的民间艺术中的野性、质朴和原始的生命力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个问题是.在话语和形象实践中与农民审美趣味相对立的对象是谁?此时的美术大众化究竟是通过怎样的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建构出一种新时代的农民审美趣味,并使其占据一种中心地位的。关于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太多,只能另外专文论述之。在这里.我只能说在毛泽东时代美术大众化的历史中.除了每一时期有不同的建构和表达方式之外,如下的对立是贯彻始终的.比较重要的是大众化的美术不是精英艺术(传统文人画、没有被民族化的西方古典油画),也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艺术,不过这种对立在文革前还没有发展成水火不相容的对抗关系,因为文人画可以被解释为民族文化传统,西方古典油画则可以被视为上升和进步时期的资产阶级艺术,而一直与大众化美术具有对抗关系的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实际上,毛泽东时代美术大众化中以农民审美趣味建构起来的视觉形象体系,正是通过这种排斥机制被生产和创造出来的。

第五个问题是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美术大众化中的农民化倾向.对于创作那些作品的艺术家意味着什么呢?我的看法是它也成为当时改造那些钟情于精英艺术的艺术家们的一种独特方式。如果说在大众化的美术中,中国农民在作为英雄被歌颂和赞美之外,也因其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看来具有天然的缺陷而需要教育的话,那么,一些具有精英立场的艺术家,如画传统文人画,学院派油画,甚至喜欢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艺术家.在进入新中国之后,也开始认同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并在情感上向作为劳动人民的农民贴近,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过程中,也使自己受到教育,进而把自己也改造成大众中的一员和合格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此意义上说,美术大众化中农民趣味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其实是面对所有中国人的。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