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教育的四大问题
经典和大家的产生是一个时代书法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书法事业伴随着民族经济文化的崛起而复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当然,足以彪炳新时代中国书法艺术成就而光照古今的经典和大家不可能呼之即出、唤之即来。作为一名高校书法教师,笔者对当前的书法教育,主要是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书法教育进行了思考,内容涉及书法专业的学科地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以及师范院校的书法教育4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书法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但是与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专业相比,我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起步却很晚。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才开始在国画系增设书法专业,这与中国书协的成立晚于中国美术、音乐、戏剧等专业的艺术家协会成立的情况相比,有着更大时间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直接原因就是中国书法独立的艺术学科地位在社会认同方面存在着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书法专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1979年中国美院率先招收书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首先设立书法方向的博士点。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之后的最近的10余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办书法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急剧增长,在北京和绍兴等地的高校中已经出现了机构独立的书法学院或书法研究院。现在,书法专业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已经齐备;在非学历教育中,普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高级访问学者培养和博士后流动站也已开办。随着各个层次招生规模的成倍增长,教学的软硬件也日趋配套,基本形成了有明显专业特色的书法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一个事实却是不可忽视的:在国家1989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7年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作为“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包括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电影广播电视艺术学和舞蹈学8个二级学科。而书法不是二级学科,只是美术学科中的一个方向。这意味着在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序列中,书法专业尚不具有法定的独立学科地位。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学校开办书法专业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也带来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可以推知,我国的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要走向成熟,还将经过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无序到有序的调整过程。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学科体系的自身完善,都离不开国家教育管理政策的依据。因此,从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上明确书法专业在高等艺术教育序列中的独立学科地位,这对当前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事情,也应该成为广大书法工作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书法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
近年来,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发展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增长速度太快也必然会带来一些令人担忧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是教学质量问题。现在高校之间竞争激烈,与多数专业相比,开办书法专业报考学生多而硬件投资很小,这是近些年许多学校积极新上书法专业的原因之一。而保证书法专业教学质量主要条件是师资,尤其是专业学科建设尚不成熟情况下,好的学科带头人更是确保书法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现在知名度高的书法专业都与书学大师级的人物有渊源。这不是偶然现象。因为书法涉及到多方面的学问,不是几本教科书所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稳定发展的角度上看,要从根本上保证书法专业的教学质量还要进一步加强书法专业自身的学科建设,要形成本专业完备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最好由权威机构牵头,组织名校名师,比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共同协商以形成系统的专业学科建设方案和专业教学大纲,然后通过组织大型的专业教学研讨会、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来加以推广实施,以形成书法专业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质量规范。在目前书法专业尚未取得法定的独立学科地位的情况下,要促进书法专业学科体系的自身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这或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书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和理论创新
高等学校的书法专业担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实现“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艺术大家”的目标是一项宏大的时代工程,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肩负着“夯实基础”的重任,不但要出人才,还要出理论、出思想。高等学校的书法专业作为书学研究的重镇,其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态势。当今之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从本土考古的新发现到西方的现代艺术,从书法创作到书法交易的各个环节,我们能见前人之未见,这为书法专业学科提供了广泛的研究空间。比如,大量甲骨文和简牍、残纸的出土为我们新时代的书法创作提供新的资料,如何从中提取有利于当代书法自身健康发展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书法学术研究应该关注和努力解答的现实课题之一。不必赘言,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无疑是眼下的书法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然而,除了要进一步拓展书法学科的研究领域而外,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就是更新思想观念。一是书学研究是重要的,包括对书法历史的研究,因为历史本身是古代的,但对历史评价和认识却是现代的;二是书学研究应该以推进现实的书法事业为归依,文字学、文献考古学及西方现代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不可能代替书法学的研究,起自宋代的金石之学在清代是以书学研究视角的介入方才成就了碑学大盛的书坛风气;三是书法的创新性发展要以超越前人视野的继承为前提,书学研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表现为能够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它帮助书家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传统”,辨认美丑,从而引领书坛前进的方向。由此可见,书学的创新发展不但表现为研究领域拓展,更根植于思想观念的更新。书法经典和大家的产生根基于时代精神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思想观念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我们书法学科研究发展能否适应时代书法事业发展的需要,能否在思想上达到理论创新的水平。
普及书法教育要从师范院校抓起
实现“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艺术大家”的目标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工程。如果把这一工程比作一个巨大的“金字塔”,那么最终打造出的书法艺术经典和书法艺术大家只是这巨大金字塔的尖顶,而尖顶的高度则取决于金字塔基座的支撑。基座越是广大,尖顶才会越高。这“基座”就是民众,是一切热爱和关心书法艺术的人,他们是当今中国书法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的群众基础,也是中国书法经典和大家赖以产生的现实“土壤”。因此,在“营造产生中国书法经典和大家的丰厚土壤”的基础工程中,书法的普及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书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书法的普及教育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有识之士的一再呼吁,书法课的教学已经纳入中小学普及教育的课程体系。许多人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往往来自周围的影响;而就中小学生来说,任课教师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因此,落实书法普及教育的工作,首先要从中小学教师抓起。在高等教育中则要从师范院校抓起,重点是抓好对人文学科在校本科生的书法教育,以此来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这样从源头做起,或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甚至以一当十的效果。
书法作为一种现实的凝聚力量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所在。努力营造产生经典和大家的丰厚土壤,基础的工作在教育,尤其是书法的普及教育。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基础抓起,从现在做起,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扎实的工作,就一定能营造出产生中国书法经典和大家的和谐环境与丰厚土壤,营造出中国书法不断走向更大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