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期盼诚信的艺术市场
艺术市场缺少公众参与能够直面艺术品、艺术家,有充分交流沟通,信息真实的交易平台。而成都岁月画廊提出为公众更多的呈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让公众有一个长期欣赏艺术的公共场所,让更多的人可以以合理的价格拥有有品质保障的艺术品,“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这不失为完善艺术市场的一个好的尝试。相信这种模式能够取得成功。
十五年前,我在《中国记者眼中的美国》一书中预言:中国的文化艺术产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价值将会提升,华语也会吃香;中国会崛起世界最大最繁荣的艺术品市场―――真正的无烟产业。拿现在的话说,这才是纯粹的“低碳经济”。
今天,我们已然见证: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出现井喷之势。无论是从投资还是消费的角度,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把兴趣和目光投向艺术品市场,在家居理念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新的时尚:告别土老肥式的豪装时代,因为这浪费太多资源;转而时兴低碳装修,把省下的钱用于购买艺术品,不仅健康生态,而且有“品”,真正使 “蓬荜”生辉。人们选择告别有钱而无“品”的遗憾,追求有“品”的精神生活享受。
的确,艺术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投资价值,有价值的艺术品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愉悦。真正的绘画大师的作品你会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能感受到美感和激扬的生命力。你和家人或请朋友分享客厅中挂的名画的感觉,绝对要比坐金马桶的感觉愉悦、有品得多。也许正因为如此,字画等艺术品自古以来就成了仕人富商追逐的风雅之物,其升值空间超过了珠宝玉器。
艺术市场的魅力必然会吸引逐利资本的介入。资本运作使艺术品市场迅速升温,然而,当我们欣喜于艺术市场繁荣的同时,也痛心于艺术市场正在背离市场的基石――― 诚信。炒作中夹杂着欺诈,拍卖成了类似股市庄家自拉自抬的“对敲”,目的是吸引跟风者高位接盘。连那些世界级的拍卖机构也流行假拍。加上赝品泛滥成灾,且不说已故大师的作品真假难鉴,连在世名家的作品也有人造假。刚刚辞世的吴冠中先生晚年竟然要忙于打假,这对老人的身心是多么大的伤害?艺术市场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艺术品真假和价格都难以捉摸,让欲入市者提心吊胆,艺术品市场成了赌场,这显然会阻碍其真正的繁荣,因为欺诈和混乱会使许许多多本来对艺术品有消费和投资兴趣的人望而却步。大量艺术品未能进入千家万户的客厅展现其美,而是大堆大堆蜷缩屈居于炒家的保险柜里。对金钱的欲望代替了艺术欣赏审美兴趣,这是艺术的异化。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造美和欣赏美,如果衡量一件艺术品只是问它值多少钱而不屑去欣赏它的美,本身就是对艺术的糟蹋。
艺术市场盛行的欺诈、炒作不仅搅乱了市场,更搅乱了许多艺术心灵。一些艺术家已经难以静心创作,而把太多精力用在包装、炒作上,不惜代价勾兑评论家和排行榜的操控者,期望走截经一夜之间名利双收,而对艺术造诣的追求已经无足轻重,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浮躁乃艺术的自残。试想,当一个画家提起笔来就想到画这画能卖多少钱,还能画出好作品吗?自古画者最难得的是“素心”,而素心并非字面理解的清心寡欲,画家同样也有七情六欲,只不过能全心归一,有一颗不懈追求绘画乐趣和艺术境界的纯粹的心,其欲望更专一更强烈,不受自身境遇和金钱名利等杂念影响,能有素心者方可达“入定”的忘我忘物,物我两融之境,凝精气神魄于纸墨。八大讲的“画要入禅”就是这个道理。从来大师巨匠都是最纯粹的艺术家而非炒家。当然,画家生活在经济社会,追求作品的市场认可即市场价值,亦无可厚非。然而,市场价值最终是建立在艺术价值之上的。离开了艺术价值,也许可以靠炒作火爆一时,但最终会打回原形。就像前几年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一下子炒到几千万,转眼间又一落千丈一样。有人说不靠炒作,再好的艺术家也难出头。感叹陈子庄、孙竹篱等落寞以终。其实,陈子庄也好,孙竹篱也好,他们最大的成功是清心创作过程中的快乐。尽管他们没有经历炒作的年代,但真正的有良知的艺术评论家仍给予了他们应有的艺术地位。他们生前没有经历大红大紫车水马龙未必不是好事,艺术家的真正快乐来源于宁静的心灵。至少,他们没有烦躁于成天面对真真假假的笑脸和算计,没有饱尝因财产纠纷而亲人反目的痛苦,而他们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最终也没能被埋没。
不可否认,艺术家不得不把过多的精力耗在市场上,也与我们的艺术品市场不完善有关。艺术品市场几乎被少数利益群体操控,信息严重不对称,“庄家”受益而市场的两头―――创造艺术品源头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终端消费者则可能受损。艺术市场缺少公众参与能够直面艺术品、艺术家,有充分交流沟通,信息真实的交易平台。而成都岁月画廊提出为公众更多的呈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让公众有一个长期欣赏艺术的公共场所,让更多的人可以以合理的价格拥有有品质保障的艺术品,“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这不失为完善艺术市场的一个好的尝试。相信这种模式能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