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文化经典的必要性
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五四运动以降至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左右这个阶段是打破旧传统、树立新观念的阶段。这个阶段,一些传统的“遗老遗少”们仍然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艺术创作方式。以吴昌硕、黄宾虹、金城等为代表;而以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为主的改良派,则用他们学到的西方观念、技法改良着中国画。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为第二阶段,改良派已占上风,除社会需要外,他们自身也渐渐成熟、完善。而以潘天寿等为主的传统派强调坚守传统、洋为中用,也努力地推动着中国画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对西方艺术理念由惊讶到学习,甚至盲目崇洋,一度轻视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世界的话语权越来越多,许多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传统,研究传统。这一阶段是百花齐放,但也鱼龙混杂。尤其是面对市场诱惑,许多艺术家生产出大批艺术垃圾。但也有一批艺术家们仍然坚守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传承中华文脉承前启后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孔子儒学的核心是“仁”,更多体现在审美、理想、艺术批评上。如美与善统一的中和之美,尤其是强调人格修养之美,重视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追求沉郁宁静的境界等都应为我们重新认识。但从改革开放以后,受西方意识的影响,对物欲的追求方面超乎寻常,金钱至上的观念上升,在艺术上以人品求画品逐渐成为一句虚话,传统的、强调其品格的四君子题材,仅是一种题材了,真挚被一画再画被画滥了。此外,时下有些画家大量重复自己,学生大量重复老师,大批绘画者又盲目重复市场热销的作品,优秀的传统将丧失其优势。一个大展览,几个大展览,历年的大展览看下来,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是那几大类别,各自沿着各自的派别年年如此画着、展着。从教育上看,多年的美术学院教学模式,考英语而不考古汉语,导致几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隔阂,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缺乏,传统修养较差,限制了艺术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读经典,重识传统,这对于我们打开枷锁不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