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活动

艺术家公盘推版画电子盘 破局传统艺术市场

2016年11月07日 18:50:11  来源:美讯网

近两年以来,艺术品市场陷入低迷基本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与以往不同,这次“低迷”不再仅仅是艺术市场的周期性调整,而是意味着基于计划经济和农业经济下的传统艺术市场模式的“触底”。
中国艺术市场在经历过相对短暂的火热之后,整体上从2008年以后开始进入低迷。当时许多业内人士都将那次低迷归根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行,所以将其定性为“周期性调整”,言外之意就是一旦全球经济复苏,艺术市场将会重新回到2004年左右的状态。之后的事实貌似或多或少印证了这种观点,2012年后艺术市场有所好转,这也让艺术界略有心安。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前后,中国艺术市场再次陷入低迷,持续近两年后仍然不见复苏迹象,甚至已经有不少行业人士抛出令人不安的观点:这次低迷短期内不会改变,冬天才刚刚开始。
在笔者看来,我们对2008年以后开始的“低迷”分析远远不够深刻,甚至是一种误判。虽然不可否认当时的全球金融危机直接促成了艺术市场的下滑,但究其根源,是由于艺术市场机制自身过于过后,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2004年至2008年间的火爆市场的本质,是一场以国际资本为代表的力量对中国的“文化挖矿”,以资本的力量促成中国文化“历史红利”的井喷,其原理类似于大家熟悉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之后外资撤离艺术圈,与外资工厂撤离中国步调基本一致。2012年之后的那次好转,其实是一个暂时的假象——是货币大刺激下“中国经济复苏假象”中的一个假象局部,在这一轮“小牛市”中,不难理解是多余的热钱开始关注艺术市场,所以这段时间的市场热度主要来自于一些新概念、新形态的热度,比如艺术品电商、艺术品众筹、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类文交所等等——很明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金融资本。然而这种依靠刺激延续的活力终究不能长久持续,热钱并没有催生成熟的产业模式,艺术品电商、早期艺术品信托都已经冷却,而震动一时的文交所“艺术品份额化”模式直接被政府叫停。
以上梳理足以证明,本次艺术品市场低潮的本质,是旧有的模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全球经济,说到底是模式落后,无法让金融、互联网等新的经济文明为艺术市场的重启发挥正面作用。如果能在这个层面上深刻认识“低迷”,主动寻求艺术品市场模式的变革与更新,将单纯的艺术圈思维转变为市场思维、产业思维,才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之路。
那么,传统艺术品市场究竟有哪些重大问题呢?
中国的传统艺术品市场主要有两个基因——农业经济模式下就存在的收藏市场、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体制市场(俗称官画市场)。在这两种基因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小众市场、圈子市场、专家市场,并非大众市场。在这个市场机制内,艺术品的产权、真伪、定价、流通、营销模式、法律规范、信用体系都是相对模糊的,没有规范、统一的共识;此外艺术市场的各个行业都以碎片方式存在,使得传统艺术市场不公开、不透明、无数据、缺信用——只有专家和高手才有能力抵御这些问题,如果不明就里的新手贸然进来,就会吃亏——这就是人们通常的感觉:艺术圈水很深,要交学费。
这种让圈内人有些自豪的生态,恰恰就是传统艺术市场的致命问题。我们知道,“产业”是一个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下的概念,当我们提到“产业”时,意味着一个行业已经完成了市场经济的转化,并且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打通了产业的上游(资本)与下游(大众市场)的通道——若是这个要求来看待,我们今日所提的“艺术产业”其实有待商榷:连最基本的产权、市场定价、公开市场都没有形成,仅靠一些收藏家个体的资金来支撑,如何称之为“产业”?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有其自身规律,艺术品市场有其自身特殊性,但也不能特殊到足以违背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传统市场的问题根源之一正是因为过于强调艺术品的特殊性,忽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应该有其自身的理性逻辑:艺术品大众化、艺术品市场化、艺术品资产化、艺术品金融化,最后才是艺术品证券化——真正意义上开启大众投资市场。时至今日,基于媒体宣传的艺术品大众化已经实现,艺术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认可和熟知的生活组成部分;初步的艺术品市场化也已经实现,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规模已经在世界上都能名列前茅。但是,艺术品的资产化这一环节是被忽视和缺失的,而没有完成资产化的艺术品直接奔向金融化和证券化,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从另一层面来剖析,中国的艺术市场总体来看分为两块:其一是消费市场,其二是投资市场。传统的艺术市场主要是消费市场,不太强调流通、变现、增值回报,以个人喜好为主,价格也因此而倾向于主观定价,只不过有平价消费和高价消费的区别;其二是投资市场,以获取艺术品增值回报为主要目的,看重艺术品的增值空间、回报幅度、流通性,是一种投资行为。就今日中国市场来看,由于整体经济下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民众的消费资金正在减少,省下来的钱都用于投资——在这就导致了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消费市场的钱越来越难赚,而投资热钱又急于寻找好的资产来避免通胀导致的财富流失。
不难理解,传统市场的困境,在于其只能赚消费市场的钱,无法对接金融市场、投资市场;再多的钱也没法进入艺术行业。为什么?投资投资,投资市场寻求的是“资产”而不是“好画”,今日的艺术品尚缺少产权、定价、增值体系、流通体系、信息体系、信用体系,还不是“艺术资产”,当然不能吸引“投资”的钱。 
因此,如何创新模式、变革体系;让大众投资的钱进入艺术行业,是破局艺术市场低迷的关键举措。在早期的艺术品基金、艺术品文交所的试错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老百姓都能够参与的行业,才是有源之水,才能称之为“产业”,才能有消费出口。因此,尽管早期的艺术品金融和文交所“份额化”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但它们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重新建构交易所、重新设计电子盘模式,它们能够为艺术产业发挥正面作用,甚至实现破冰。 
素以模式创新而著称的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近期推出的“版画电子盘”是证明具有可行性的创新方案之一。版画电子盘以艺术品的限量复制版画为突破口,将单价昂贵的艺术品原作价值分摊进入一定数量的版画之中,降低了艺术品投资的门槛;同时将限量版画作为投资标的物在电子盘上进行交易,吸引大众投资者参与,反复交易实现了版画的增值,大大提高了艺术品的流通性。版画电子盘结合了艺术品和电子盘的特点,为大众参与艺术投资打开了新的通道。
当前已经有数家交易所推出版画电子盘,客观来看,版画电子盘也仍然存在的一些旧有问题,很容易套用邮币卡电子盘的模式,沦为“干炒”,存在陷入倒挂、死盘、弃盘的风险。艺术家公盘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推出的新型版画电子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艺术家公盘称这种新型电子盘为“艺术品电子盘+”,并且首次在文交电子盘市场公开提出“艺术品电子盘五大定律”——价值投资、实物交易、体系支撑、产业对接、持续流通——这是中国艺术品电子盘市场首次出现“价值投资”的价值观。

与其他版画电子盘不同的是,这种“艺术品电子盘+”的模式首先将艺术家及其原作完成保真确权、市场定价、信息对称、增值保证等基础工作,使艺术品具备资产属性,然后再授权制作限量衍生版画,版画与艺术家及其原作价值挂钩——投资者投资版画,就等同于参与投资艺术家和原作,投资者可以选择提取版画回家悬挂(版画消费)、可以选择在电子盘上转手交易(版画投资)、也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版画兑换原作(原作投资);大众投资艺术家的同时,艺术家有专业的经纪机构进行增值运营和盘面维护,有人为艺术家干活,艺术家自然就会增值;而艺术家增值,投资者就有价值可分享。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下经济环境下,在人民币贬值、投资热钱急需寻找出口、传统产业乏力的今天,中国艺术投资市场将马上面临一场井喷,无数政策信号已经预报了这场井喷的临近。版画电子盘将是触发这场井喷的直接条件。作为融合了传统艺术市场、金融、互联网的新型艺术品投资模式,版画电子盘化整为零、降低门槛,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参与投资艺术品,为中国百姓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

 

 


 

(责任编辑:林聪聪)